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转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转位

陈俊

新课程改革强调发现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这些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即: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通过研究性、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具体而言,有必要完成以下几个转位:

一、“全方位指导”转位“适时指导”探究学习中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指导的关系要处理好。教师的指导要做到适时、谨慎、有效,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传统的满堂灌的授课模式被摒弃后,如何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首先,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控制讲的时间。

教师一般最好不要超过10分钟,这样可给学生30分钟活动时间。如果教师每个阶段讲话2~3分钟,学生每个阶段活动探究7~8分钟,那么,这样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才算真正摆正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是实现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的必要保证。其次,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掌握介入指导的时间。

如果介入过早,此时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就会被教师的过早介入打断,以至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以至有的学生会喊出:“差一点我们就要找到答案了。”如果介入过晚以致让学生过久地处如无助状态,会让学生丧失最佳的对知识的获取时间,从而形成学习的疲惫,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对学习丧失信心和兴趣,影响学习效率。同时,教师的指导常常根本不必要、不应该剥夺学生尝试错误和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有时指导又不够充分,以致让学生感到手足无措。二、“学生倾听教师”转位“教师倾听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使课堂死气沉沉。新课程改革强调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即“学生倾听教师”转位“教师倾听学生”。在学生交流他们探究结果的过程中,通过倾听学生,教师常常能轻易地辨别出哪些学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力,也能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并决定需要哪些内容,同时对学生的错误想法做出响应的指导和纠正。同时,通过倾听学生、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对教师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做出决策,做到知己知彼。

有人说:“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这样的倾听由于植根于生命的大地,根深蒂固,顺风摇摆,时常静默沉寂,但又潜藏着创造的活力,它的全部目的无非在于:为了在空中绽开花朵,凝结果实”可见,教师倾听学生是何等重要。三、“教材研究”转位“教材、学生双研究”过去的一些老师在备课时,往往只考虑研究教材,很少想到学生,在上课时,也主要是沿着自己的教学思路去“引导”学生,往往以自己的教学愿望将学生巧妙地引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以此来体现自己的教学目的和理想。但是这种教师看似满意的做法却忽视了学生自己去探究、领悟和感受的过程。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陷入了被动接受的地位。从而毫无学习的热情,更无学习的效果可言。而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不是作家笔下被动的小说,不是画家笔下被动图画,也不是电视电影面前无可奈何的观众,更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所以,应该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的求知要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固教师要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要从“教材研究”转位“教材、学生双研究”。真正以学生有所得为目标,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四、“面向个体”转位“面向全体”传统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问答或对话形式,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在探究式教学中,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应该给每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重视优秀的学生,忽略个性表现不是很强的少数个体,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极少发言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实现新课程提出的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成才的理念。在探究式教学中,我们不仅采用个体探究,更应该合作探究或大班集体探究,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朗、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总之,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尚有许多有待转变的地方,无论从教育理念还是教师的角色扮演,无论从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是学习地位,都有待我们转变观念,在教学实际中积极探索,积极改进,从而真正实现现代教育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