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认知行为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邹兴容

(四川自贡富顺县人民医院四川自贡643200)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6-0246-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呈进行性发展的肺部疾病[1],其体力渐进性丧失,严重影响患者劳动力和生命质量[2],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认知行为干预通过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以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消极心理,达到提高患者患病后的生活质量、治疗依丛性和治疗效果的目的[3—4]。我科将认知行为于预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我院2014年1—12月内四科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150例,病例纳入标准:(1)符合2007年1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COPD诊治指南诊断标准[5];(2)通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确诊;(3)无精神和认知障碍、无沟通交流障碍;(4)排除老年性痴呆;(5)反复住院次数≥3次以上;(6)对参与该项研究均知情并同意。其中男104例,女46例,年龄64~83岁,平均年龄(71.1±6.8)岁,住院天数8~22d。合并症情况:呼吸衰竭46例,肺源性心脏病39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76例,高中或大专54例,大学及以上20例。职业类别:脑力劳动者46例,体力劳动者104例。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依据是否实施认知行为干预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住院天数、合并症情况、文化程度、职业类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认知行为干预,干预由经过心理护理的主管护师完成。干预分五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心理诊断阶段,建立良好的医、护、患关系,帮助患者解决对疾病的恐惧心理;第二阶段为领悟阶段,针对患者复杂心理特点,使患者认识到负性情绪的危害,运用理性的观点进行克制,使其认识到各种不良情绪的行为表现或症状,进行针对性的干预,使患者积极面对,并认真接受各种治疗;第三阶段为沟通阶段,主要针对患者疾病心理阴影及对未来生活担忧的情况,进行心理疏导,对错误观点进行强化攻克;第四阶段为再教育阶段,做好疾病知识宣教,告知患者临床护理的目的,如加强气道护理较为关键,保证呼吸道通畅,掌握正确的吸痰方法,注意及时更换呼吸机管道,定时做好痰培养,合理进行气道湿化,促进呼吸道分泌物排出,鼓励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健康诱导、心理暗示让患者把脱离呼吸机作为一种美好的期待,保证良好的心态,尽可能进行自主呼吸;第五阶段为加强护理巡视,对于因缺乏自信、某些护理操作、家属探视、病友死亡、睡眠质量下降等因素影响情绪者,应加强对患者的巡视和安抚,保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两组护理前后釆用(SGRQ)生活质量测定问卷各测定一次。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观察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由我科护理组制订护理质量评分标准,从患者住院须知(包括:科室主任、护士长、主管医生、责任护士、病房环境及住院探视制度)、心理舒适情况、疾病知识掌握程度、护理巡视效果等4个方面进行评价,总分100分,评价两组护理质量情况。(2)观察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定问卷(SGRQ)[4]结果,该问卷其包含50个条目,分为呼吸症状、活动受限、疾病影响3个维度,其评分方法为中权平均方法,即每一个问题根据以往的调查,经验和统计学处理得出不同的分值,分值越大表示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越大。3个维度的得分经过处理后得出最后的分值,波动范围为0~100。若得分为0,表示对生活完全没有影响,若得分为100,则表示对生活有极度的影响。该观察最后的统计指标为各维度分和总分。(3)两组患者护患纠纷发生率和满意度的评价。

1.4数据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建立数据库,通过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情况的比较。见表1。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漫长、反复发作,常引起血液较为黏稠,栓塞的发生率较高,同时炎性介质刺激呼吸道发生痉挛,造成呼吸道阻塞,出现气促和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6—7]。继而并发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疑虑等不良心理情绪。通过我科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实施特定的认知行为护理,一切以患者为中心,介绍患者诊治环境、疾病相关知识,转移患者对病情发展和并发症的担忧,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从而达到提倡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医院的理念。结果表明,观察组住院须知,心理舒适情况、疾病知识掌握程度、护理巡视效果等护理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有效认知行为心理护理能够明显提高护理质量。近年来生活质量已经成为全面COPD患者总体健康状况的一项综合指标。有文献[7-8]报道: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结果显示(见表2)实施认知行为心理护理后,患者SGRQ测评各维度得分较护理前明显降低(P均<0.01),提示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这一结果与文献研究结果相符合。另外观察组护患纠纷发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认知行为理论强调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干预来改变其不正确的认知,达到消除负性情绪和不良心理行为的治疗方法,是用重建认知、?导心理、解决问题等方式进行心理和行为的于预[8]。本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有效的认知行为干预,通过心理诊断解决患者恐惧心理,使患者认识到负面情绪的危害,并积极面对。

综上所述,此项护理可以改善患者不良心理情绪,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护患纠纷,延缓病程进展,,预防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秋萍.内科护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8-35.

[2]吕云玲,郭延东.多元化干预对COP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0):4207-4209.

[3]刘艳.认知行为干预对心力衰竭患者负性自我概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2A):14-16.

[4]赵丽红.认知行为理论在国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N].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3):388-390.

[5]陶秀健,高庆军,张萍.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14(3):284.

[6]高莉梅.护理干预对慢阴肺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8):10-11.

[7]王亚勤,郑彩娥.就用综合康复护理措施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25-27.

[8]郭晓娟,张运生,杨卫芹,等.认知行为干预在住院冠心病糖尿护理中的应用[N].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29(2):128-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