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癔病的心理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儿童癔病的心理护理

张云

张云(湖北省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湖北枣阳441200)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3-0257-02

【摘要】目的通过临床护理中密切观察患儿的种种异常的言行举止,认真分析其思维活动规律。方法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其激发诱因与心理需要,提出用爱心、温情来暗示、诱导、鼓励患儿。结果充分调动患儿的主观能动性;用同情、理解与合理的让步来为患儿创造一个宽松、合适的环境,使患儿认识、减轻心理障碍。结论解除生理、心理精神障碍,达到治疗目的。

【关键词】儿童癔病心理护理

癔病是一种心因性疾病,由精神因素引起,在精神病理状态下,由于组成利用复杂的心理功能的某种成分有障碍,因而出现了在类似外界条件下,健康人不会发生的异常心理现象,病人常常有强烈而明显的情感反应,但极不稳定,暗示性很强,具有丰富动人的幻想倾向。在普通病房护理这类病人是非常棘手的,若在儿科病房难度可想而知,通过对6例癔病患儿的护理,我们深刻体会到对待此类患儿应采取独特的护理方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系我科2011年收治的6例癔病患儿,其中男2例,女4例;年龄最大的12岁,最小的4岁。

1.2临床常见类型癔病的表现复杂多样,变化很大,通常分为躯体障碍和精神障碍,根据我科患儿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2.1痉挛发作型2例,主要表现为双手乱舞、捶胸顿足,持续10分钟左右,可反复发作。

1.2.2情感爆发型3例,主要表现以急性尽情发作为特征,躁动兴奋、时哭时笑,发作时间可随周围的劝慰而变化。

1.2.3木僵状态型1例,主要表现为卧床不动、呼之不应、双目紧闭,但翻开眼睑可见眼球转动,肢体稍有抵抗。

2护理方法

2.1心理暗示法美国心理学家康克林认为:“暗示就是不加批评地接受。”暗示作为一种心理疗法,它能对人的情绪、心理行为和的生理机能状态产生明显的影响。从暗示对人体的效果来说,它可分为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消极暗示常常造成患儿焦虑、恐惧使病情加重,例如:一名癔病患儿属情感爆发型,护士在给他输液时,他兴奋躁动,大笑,不配合治疗,经劝说无效。于是,护士便说:“再闹,你妈妈就不要你了,把你送给别人。”继而患儿出现大哭大闹更加不配合治疗。与此相反,积极的暗示则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烦人有利因素,尤其是癔病患儿,暗示法是最迅速、最简便、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2.2诱导法癔病患儿由于多次接受注射,对注射引起的疼痛形成了防御性的条件反应。每当看见头戴白帽,身穿白衣的护士都会大哭大闹,拒绝治疗。此时,护理人员一定要做好患儿的思想工作,可用通俗的语言向患儿讲明治疗的目的,给患儿讲英雄人物的故事,激励患儿学习英雄人物的勇敢精神,在取得患儿配合的前提下进行治疗,切忌强制执行治疗。

2.3合理的让步对患儿出现的过激异常行为,经劝阻无效,而任其自便又不会出现损害时,可作出一些适当的让步。如一名癔病患儿属痉挛发作型,在病房手舞足蹈,当护士给他注射时,她骂人、打人,此时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理解患儿的痛苦,不计较个人得失,让患儿过度的异常思维行动得到发泄而减轻症状。当患儿情绪稳定后再进行治疗,尽量避开情绪冲动的高峰,减少患儿的攻击行为,在客观上提高护理效果。

2.4责任心患儿住院后,离开了温暖而熟悉的家庭,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医院里,环境的恶化可使患儿产生恐惧、不安的情绪。此时,我们必须在护理患儿时热情、关怀、亲切体贴。给患儿看画片,讲故事和患儿建立感情,使患儿感到犹如在自己的家中一样,在亲人身旁。对患儿的过激行为,要用自己的责任心去帮助他们,不能因他们的精神异常而用冷淡的语言和粗暴的态度对待他们。

2.5稳定家属情绪当今社会“特保儿”的比例在一天天提高,孩子突然发病,家属往往较紧张,当患儿看到自己的亲人愁眉苦脸,情绪低落时便联想到自己的病情严重,情况不好,从而导致情绪紧张波动,不能很好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使病情恶化。

2.6药物治疗急性发作时,可注射安定或氯丙嗪,待安定后,可作安定片剂口服,每日三次,俗语说:“心病还须心药医”。对于由复杂的生理、心理和精神因素而致的癔病,但靠药物治疗往往难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同时由于镇静安神药物易于成瘾的副作用,稍有不慎将导致患儿形成“药瘾”的不良后果。药物治疗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心理治疗则从患儿的内心世界入手,针对患儿的异常动作、思维,创造性的调动患儿的主观能动性,缓解进而解除患儿的生理、心理和精神障碍。因而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结论

由于护理工作的性质及特点,决定了护士对病人的影响,所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理人员通过深入了解,认真分析患儿的各种思维表现——焦虑、忧愁、兴奋、恐惧、不安等等,用慈母般的爱心,善解人意的眼神,灵巧的手和满腔的热忱,精心诱导,妥善安慰,热情鼓励,在我科的6名癔病患儿的治疗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患儿全部治愈出院。由于癔病的起因表现变化多样,同时由于作者本人认识、实践的局限性,上述护理方法还有待于护理同行继续探讨,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