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早期肢体活动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剖宫产术后早期肢体活动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

刘铭陈萌

刘铭陈萌(青岛市立医院产二科山东青岛266011)

【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4-0099-01

【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10.2-2011.2在我院剖宫产的产妇,共1020例为观察组,选择2011.2-2012.2剖宫产产妇共1050例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产妇一般护理常规,观察组采用肢体按摩,足背及踝关节运动,早期下床活动、使用人工肌泵方法结果观察组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有显著差异。结论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的共同结果,通过早期肢体活动,可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关键词】早期肢体活动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预防

【前言】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剖宫产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不仅引起下肢静脉功能不全,而且有并发肺栓塞的危险。一旦发生肺栓塞,产妇的死亡率很高,近十几年来,因各种因素使剖宫产率呈上升趋势,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亦明显增多[1]。我科应用多种早期肢体活动的方法,减少其发生。

1一般资料

选择2010.2-2011.2在我院剖宫产的产妇,共1020例为观察组,年龄在23-35岁,平均29岁,体重60-90.2kg,身高平均1.65m,选择2011.2-2012.2剖宫产产妇共1050例,为对照组,年龄在27-31岁,平均29.5岁,体重58.5-95kg,身高平均1.63m,均无并发症。应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两组在年龄、体重身高、合并症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2方法

2.1对照组:

2.1.1采用剖宫产术后一般护理常规,平卧6小时后协助产妇床上翻身活动,每2小时一次,12小时可床上坐起,24小时离床活动,适当步行,循序渐进。

2.1.2指导产妇清淡饮食,减少食盐摄入,多饮水,多食富含纤维素,蛋白质及胆固醇含量少的饮食,禁生,冷,硬,辣及油炸食品,保持大便通畅。

2.1.3鼓励产妇术后24小时离床活动,适当步行,做小腿的踢伸运动,循序渐进,避免久站,卧位时抬高下肢,以利于静脉血液回流,减轻下肢静脉瘀血。

2.2观察组:

2.2.1除进行以上护理外,产妇剖宫产术回房后,护士即给予早期肢体活动。

2.2.1.1产妇肢体按摩,将双手置于踝关节以上小腿两侧,由踝关节至大腿根部做有节律的向内挤压动作,将膝关节抬起,做伸膝、屈膝运动,整套动作约10min,每个动作持续3-5秒。

2.2.1.2足背及踝关节运动,先将足背向前伸展,使之与腿呈一直线,再将足背恢复至与小腿呈90°角,并将产妇足部轻轻向小腿挤压,使足背与小腿成角略小于90°,踝关节做顺时针及逆时针旋转运动20次,促进静脉回流。以上两项运动每2小时交替进行,至回房6小时后,护士协助产妇在床上翻身活动,每2小时1次。

2.1.3应用人工肌泵即12腔数字压力渐增治疗仪,每次1-2小时,每日2次。

2.3观察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及B超检查结果做为观察标准。运用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数据进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数据进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发生血栓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x2=10.73,19.34,p<0.05

4讨论

4.1妊娠晚期期由于血小板功能改变,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增加,抗凝血酶Ⅲ水平降低,从而使血液呈高凝状态[2]。

4.2静脉血流滞缓,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诱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3]。剖宫产术后产妇因知识的缺乏,活动时伤口疼痛,卧床不起,活动减少,肌泵功能丧失,促使下肢血流进一步滞缓,从而增加了发生静脉血栓的倾向。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存在静脉窦,这些静脉内的血液几乎只有依靠肌肉泵的作用才能向心回流,仰卧时这种情况更为突出。剖宫产术后护士给产妇早期肢体活动,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踝关节的主被动运动可促使腓肠肌有节律的收缩,加快腓肠肌内静脉血流的速度,减少血流淤滞,可有效克服术后卧床造成血流缓慢这一形成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

4.3人工肌泵根据流体力学原理、三级压力梯度原理而设计。套在肢体循环压迫,有效地促进了静脉血液及淋巴液的回流。病人主观感觉压力梯度在远心端更加舒适,不会长时间在大腿处存在紧绷压迫感。能够非常有效的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5护理

5.1剖宫产术后护士鼓励产妇做四肢的主动运动和早期离床活动是预防的措施。

5.2进行饮食方面的宣教,清淡富含纤维素饮食有利于产妇保持大便通畅,减少便秘的发生,防止因用力大便增加下肢静脉回流的阻力。

5.3加强基础护理,严密观察产妇下肢静脉回流情况,定期观察肢体疼痛肿胀程度、肢体色泽、温度是否发生改变,浅静脉是否充盈,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等。

总之,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的共同结果,通过采取肢体按摩,足背及踝关节运动,早期下床活动、使用人工肌泵等措施,使产妇早期肢体活动,可大大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血栓发生程度。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58.

[2]张柏根.外科学教材第七版.2005,617.

[3]许金秀.综合预防妇产科术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疗效分析现代医药1009-5519(2009)03-039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