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嵌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03
/ 2

水文化嵌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思考

赵彬彬

滨州市海河管理局山东滨州256600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水文化在嵌入生态文明见着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水文化;生态文明;文化建设

1水文化概述

1.1社会水文化

水是社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文化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在社会中体现在方方面面。从远古时代到现代社会,水在社会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与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不仅体现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还体现在社会文明中,水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之一,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自古以来人生命的延续一直离不开水的存在,在未来水也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水文化也社会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1]。

1.2地区水文化

“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分别代表的是黄流流域的文化以及长江流域的文化,这就是地区文化,水文化在地区文化中也占据了重要的部分,水文化可以是一个地区文化发展的基石,也可以是一个地区文化发展的载体,不仅有自己属于自己的特色,还有属于自己文化内涵。

1.3新饮水文化

国家发展秉承着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发展节约型社会,这些新名词的出现,对水文化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响应国家的发展政策,从饮水文化方面入手,在市面上,大部分的矿泉水的包装都是不可回收垃圾,塑料瓶的增多会对环境造成“白色污染”,为了遵循绿色环保要求,可以从矿泉水的包装开始改变,制造出不会污染环境的包装,在降低环境污染的同时推动的饮水文化的进步,也推动了社会文化的进步。

2水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嵌入的意义

从国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开始,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些了新要求,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同样提出了新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水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生态文明的建设不仅关系到人们生活环境的好坏,还关系到民族未来的发展。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水资源污染问题,使的水污染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化,面对水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国家需要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整治力度,不断要从法律、法规等方面进行治理,还需要在经济、以及科技方面下功夫,更加需要注意水文化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水文化在生态环境中不仅有导向的作用,还对生态环境的发展有规范以及调控的作用,能够凝聚多种文化[2],并驱动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将水文化嵌入生态环境发展中是一项重要的举措,对生态环境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对于实现中国梦也同样重要。

在生态系统中,水是生命之源、文明之脉、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国家学者们对与水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研究,更是取得了一些优秀的成果,在社会文化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但是水文化的研究确存在一定的弊病,水文化的研究缺少创新,水文化的深度也较低,不能满足如今快快速发展的社会,从研究的成果中可以看出,水文化多是体现在基本理论上,这是最基础的研究,包括水文化的发展规律以及建设路径等,都是研究中最基础的研究,缺少了水文化与社会问题的关系研究以及水文化的和人的关系,这样就导致了水文化的研究广度不够,总体来说,水文化是可以与生态环境良好共生的,水文化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说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水文化的建设是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的必要条件,生态环境的发展也为水文化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平台。

3水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水生太文明建设制度不完善

在全国范围内的水生态环境建设制度都存在不完善的问题,国家发展秉承着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友好型的发展模式,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生态环境文明建设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在制定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时候也要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在制定水生态环境制度建设的时候,不仅要考虑现下的发展程度,还要能够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不仅要对水生态环境的发展过程进行全面考虑,还要在发展过程中突出现在需要的重点[3],但是就目前而言,很少有地方建立了完善的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管理制度以及评估制度。

3.2水生态文明建设队伍文化素养不够

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水文化以及环境建设等方面的人才存在不足,建设队伍整体的文化素养不高,对水文化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到位,例如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水利工程建设中缺少人才,在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数存在明显的不足,大多数为中专学历,专业知识存在一定的不足,笔者认为,人才也是水文化和生态环境共同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人才的不足,会拉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3.3文化品味不足

在水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的过程中,将水文化嵌入生态环境建设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文化品味的不足,在建设大多数水利工程的时候,建设文化与社会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文化品味也存在不足,或者是与建设主体相去甚远,不仅影响环境建设的美观感,还影响水文化的传承,更有甚者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不仅没有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甚至对环境的发展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因此,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注重水文化的内涵的建设和利用。

3.4水文化宣传不到位

虽然在国家发展中,对“中国水周”的宣传次数不少,但是宣传的还是不到位,还存在一大部分的人不了解水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对“中国水周”不了解,甚至是从未听说过,可见,对于水的宣传还是不到位,因此,在笔者看来,水文化的宣传是可以利用各种社会媒体进行宣传的,如今社会科学及时发达,网络信息发展迅速,利用多种途径对水文化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重视到水文化的重要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3.5水文化物质遗产保护力度不够

水文化物质遗产的保护力度显然不足,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古时的神话传说等等,例如大禹治水等,例如汉代的马臻,明朝的潘季驯,清代的称潢等等,唐代的白居易,宋代的沈括等,这些历史人物的治水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现实中,对水文化物质遗产的保护力还不足,很多地方的水文化物质遗产已经被损坏,因此需要注意[4]。

4水文化嵌入途径

4.1加大水文化物质遗产保护力度

水文化物质遗产是我国一项重要的物质遗产,也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水文化物质遗产不仅代表着水文化的独特特点,还期内涵还体现了我国的民族文化,以及历史特点,水文化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使水文化展现出了包含民族特色的精神价值和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凝结。

国家政府以及地方政府首先要提高对水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可以颁布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为水文化物质遗产提供保障措施,颁布一些禁令,严禁非法人员对水物质文化遗产、遗址的损坏。

4.2水文化非物质遗产的传承与恢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就是民族生活习性以及思想的体现,水文化非物质遗产是一种精神的体现,每种精神都是一种瑰宝,值得我们的学习和借鉴,不仅可以影响我们的生活,还都能影响治水时的方向,为以后的治水提供宝贵的经验,因此水文化非物质遗产的传承与恢复是非常重要的。

4.3建设水文化示范区

在历史上,有很多关于水的历史故事,每个故事都有其独特的思想和内涵,在原有的水文化遗址基础上,可以以现代的管理手段建立一个水文化示范区,管理手段属于现代化的管理,但是水文化的内容在保证历史水文化的基础上,展开内容的扩充,例如增加保留原址,在旁边区域新增水文化内容,将以前的遗址进行维修,水文化示范区建立的目的是促使更多的人了解到水文化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的人民也是大河的子民。水文化区的内容包括,水文化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以及现代水文化内容等[5]。

4.4建立水生态文化评价机制

水文化嵌入生态环境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水生态的评价机制,对已经建立的水生态环境缺乏有效评价办法,因此需要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该机制的建立需要国家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支持,评价机制的内容应该包含水生态保护区是的实施效果、对大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对社会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水生态文化评价机制的建立是保证水文化嵌入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

4.5加大资金投入

水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有很多,缺乏资金的投入也是原因之一,加大水文化与生态环境的融合,可以增加资金的投入,具体可以从以下来两个方面进行资金的投入:

(1)人才的培养。在水文化与生态的发展过程中,人才的缺少,导致水生态文化的进展缓慢,多加应该在人才培养方面增加教育资金的投入,保证水利人才的增加,全面提升水生态建设队伍中人才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水平[6]。

(2)水利工程以及水生公园的建设资金的增加。水利工程和水生公园的建立也是保证水文化融入生态环境的举措之一,国家可以从社会资金以及政府补贴两个方面加大对资金的投入,增加水利工程以及水生公园的建设。

5结语

综上所述,水文化在嵌入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展现除了很多方面的问题,其中包括了水生太文明建设制度不完善、水生态文明建设队伍文化素养不够、文化品味不足、水文化宣传不到位、水文化物质遗产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从加大水文化物质遗产保护力度、水文化非物质遗产的传承与恢复、建设水文化示范区、建立水生态文化评价机制、加大资金投入等方面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左其亭.水生态文明建设几个关键问题探讨[J].中国水利,2013(4):1-3,6.

[2]左其亭,罗增良,马军霞,等.水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研究[J].人民长江,2015(8):1-6.

[3]刘长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问题与提升路径[J].发展研究,2017(07):28-32.

[4]武静.广东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与问题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7(05):46-48.

[5]杨慧.我国水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分析[J].山西水利,2017(12):6-7.

[6]邵栋梁.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卫生安全性分析[J].包装与食品机械,2010,28(1):51-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