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营养预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糖尿病的营养预防

程立峰

程立峰(内蒙古赤峰宝山医院内蒙古赤峰024076)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病,其发病与遗传及营养密切相关,尤其是营养不平衡导致其发病率明显上升,而且发病以后控制饮食是糖尿病的基本疗法。本文就糖尿病在饮食上的预防及饮食治疗原则进行概述,目的是教育广大居民如何通过正确的平衡营养来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关键词】糖尿病营养饮食治疗饮食预防

糖尿病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疾病,中医称之为“消渴”,即消瘦烦渴之意,现代医学发现它是由于人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而引起的代谢紊乱,包括糖、蛋白质、脂肪、水及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严重时导致酸碱平衡失调,其特征为高血糖、糖尿、葡萄糖耐量减低及胰岛素释放实验异常。临床表现为多食、多饮、多尿、消瘦、疲乏无力等,即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常伴发心血管、肾、眼及神经等病变,严重威胁身体健康。糖尿病通常分为Ⅰ型(胰岛素依赖型)和Ⅱ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两种。

1糖尿病的流行情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劳动强度的改善,应激状态的增多,世界糖尿病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2004年糖尿病发病数达到2.4亿。而在我国,据最近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已由15年前的0.67%上升到近年来的3.21%,其中Ⅱ型糖尿病患者占总数的95%以上,最近在全国11个省市中对4万多20岁至74岁的常住人口进行的糖尿病调查表明,糖尿病发病率为3.21%,糖尿病的“后备军”(糖耐量低减)的发病率为4.76%。以12亿人口估算,我国20至74岁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在2000万以上,糖尿病患者的“后备军”不低于3000万,两者合计5000万。此外,在我国,糖尿病发病率的增加还和我国人口老龄化有关。在年龄高于60岁的人群中,糖尿病的发病率已达11.62%,值得提出的是,Ⅱ型糖尿病还有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增加的趋势,这主要与儿童和青少年中肥胖人群的增加有关。在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呈现以下“三高”特点:城市明显高于农村、东部高于西部、经济发达地区高于经济落后地区。由此明显看出经济的发展、饮食结构的改变是糖尿病发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

2糖尿病的病因、临床表现与分型

2.1糖尿病病因

2.1.1遗传因素举世公认,糖尿病是遗传性疾病,遗传学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率在血统亲属中与非血统亲属中有显著差异,前者较后者高出5倍。在糖尿病Ⅰ型的病因中遗传因素的重要性为50%,而在Ⅱ型中其重要性达90%以上,因此引起糖尿病Ⅱ型的遗传因素明显高于糖尿病Ⅰ型。

2.1.2精神因素近十年来,中、外学者确认了精神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伴随着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及各种应激状态,会引起升高血糖激素的大量分泌。

2.1.3肥胖因素目前认为肥胖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诱发因素,约有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均为肥胖者,肥胖的程度与糖尿病的发病率呈正比。

2.1.4长期摄食过多饮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使原已潜在有功能低下的胰岛素β细胞负担过重,而诱发糖尿病。现在国内外亦形成了“生活越富裕,身体越丰满,糖尿病越增多”的概念。

近年来,随着对糖尿病研究和认识的不断深入,从分子生物学、电镜超微结构、免疫学、生理生化学等多角度进行控制,对糖尿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又有了新的认识。

2.1.5感染病毒感染是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病毒感染可直接损伤胰岛组织引起糖尿病,也可损伤胰岛组织后,诱发自身免疫反应,进一步损伤胰岛组织引起糖尿病。幼年型糖尿病与病毒感染有显著关系,感染本身不会诱发糖尿病,仅可以使隐形糖尿病得以外显。与Ⅰ型糖尿病有关的病毒有脑炎、心肌炎病毒、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柯萨奇B4病毒等。

2.1.6妊娠有关专家发现妊娠次数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关,多次妊娠易使遗传因素转弱诱发糖尿病。

2.1.7基因因素目前科学认为糖尿病是由几种基因受损所造成的:Ⅰ型糖尿病—人类第六对染色体短臂上的HLA-D基因损伤;Ⅱ型糖尿病—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溶酶基因和线粒体基因受损。总之,不管哪种类型的糖尿病,也无论是因为遗传易感而发病,还是环境因素、病毒感染发病,归根结底都是基因受损所致。换言之糖尿病是一种基因病。

2.2临床表现及分型

2.2.1临床表现

糖尿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症状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同时可出现皮肤易长疖或痈、妇女有外阴搔痒、老年人皮肤搔痒等症状,另外,还有四肢酸痛、麻木、腰痛、性欲减退,阳痿不育、月经失调等。高血糖时因眼房水与晶状体渗透压的改变引起屈光改变以致视力模糊。

2.2.2分型

糖尿病可分为Ⅰ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破坏,胰岛素绝对缺乏,包括免疫介导和特发性两类)、Ⅱ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相对缺乏,或胰岛素分泌缺陷为主伴胰岛素抵抗)其它特异性糖尿病及妊娠期糖尿病。

3糖尿病人的营养防治

3.1糖尿病治疗的目标

要有效的治疗糖尿病,必须要先明确糖尿病的治疗目标,从而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糖尿病治疗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1纠正高血糖和高血脂等代谢紊乱,促使糖、蛋白质、和脂肪的正常代谢。

3.1.2缓解高血糖等代谢紊乱所引起的症状。

3.1.3防治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和防治心血管、肾脏、眼睛及神经系统等慢性病变,延长患者寿命,降低病死率。

3.1.4肥胖者应积极减肥,维持正常体重,保证儿童和青少年的正常生长发育,保证糖尿病孕妇和妊娠期糖尿病产妇的顺利分娩,维持成年人正常劳动力,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3.2饮食治疗

3.2.1饮食定时定量

根据年龄、性别、职业、标准体重[(身长-100)×0.9]估计每日所需总热量。男性比女性每天所需热量要高约5%。而年龄大小不同所需热量也有差异,一般是每公斤体重需要热量千卡数为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平均各高5%-10%每公斤体重/日。而不同体力劳动者每天消耗能量也不同。轻体力劳动者每公斤体重每日消耗30-35kcal热量;中等体力劳动者每公斤体重每日消耗35-40kcal热量;重体力劳动者每公斤体重每天需40kcal以上热量。一般来说,孕妇、乳母、营养不良者及消耗性疾病应酌情增加,肥胖者酌减,使病人体重保持正常体重的5%左右,常可使病情得到满意控制。

3.2.2合理调整三大营养素的比例

饮食中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素的比例,要合理安排和调整。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又要满足人体的生理需要。目前,美国糖尿病协会(ADA)主张:糖尿病病人饮食中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55%-60%;蛋白质摄入量不应超过每日总热量的15%。以每日每公斤体重0.8-1.2g为宜。发育期的青少年及孕妇、乳母或特殊职业者及其他合并症的病人可酌情加至1.5g左右;每日脂肪摄入总量不能超过总热量的30%,以每日每公斤体重0.6-1g为好,如肥胖病人,尤其有血脂过高或有动脉硬化者,脂肪摄入量应视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3.2.3饮食计算及热量计算

供给机体能量的营养素有3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其中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每克可供热能4kcal(1kcal=4.184kj),脂肪每克供热能9kcal(37.74kj)。糖尿病病人可根据其劳动强度将每人每天需要的总热量(kcal)按照碳水化合物占60%、蛋白质占15%、脂肪占25%的比例分配,求出各种成分供给的热能,再按每克脂肪产热9kcal,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每克产热4千卡换算出供给该病人不同营养成分需要的重量,可一日三餐或四餐。三餐热量分布为早餐1/5,午餐、晚餐各2/5。四餐热量可分布为1/7,其余三餐各2/7。例如:一个体重60kg的中等体力劳动者,正常体型的成年糖尿病病人,按每日每公斤体重40kcal热量计算,一天总热量为2400kcal,按以上比例分配即1440kcal热量来自碳水化合物,360kcal热量来自蛋白质,600kcal来自脂肪。提供这些热量需供给360g碳水化合物,90g蛋白质,66g脂肪。

4糖尿病的预防

专家指出糖尿病的预防四要点为:

4.1多懂一点对糖尿病的知识多懂一点,对其危害多懂一点,对其防治措施多懂一点。

4.2少吃一点就是让摄取的总热量少一点,不只主食要少吃,而且副食,特别是高热量的副食也要少吃。不要认为吃就是福,有时吃也能吃出麻烦来,要适当的吃,科学的吃,有道理的吃,不能胡吃乱吃。

4.3勤动一点要经常保持一定的运动量。这样控制了饮食,再加上增强了锻炼,体重就不至于过胖。我们已经知道,肥胖是造成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不肥胖,得糖尿病的机会就会减少。英国有一句谚语说:“腰带越长寿命越短”。所以控制体重是很重要的一条。

关于肥胖,还有一点必须要提醒大家。肥胖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叫做苹果型肥胖,体型像个苹果,是圆的,肚子特别大,四肢则较细,也叫中心性肥胖。这种肥胖者的脂肪都堆积在心脏、胰腺、肝脏和肾脏周围,对身体影响很大,容易得糖尿病、冠心病和高血压。苹果型肥胖在男性较为常见,女性也有。另一种叫梨形肥胖,脂肪主要堆积在臀部和大腿,这种肥胖对健康的影响稍微小一点。当然还是以不胖为好。如果你有苹果型肥胖,腰围很粗,就更得加强身体锻炼。

4.4放松一点这是指心理调节方面的问题。一个好的心态对糖尿病的预防也是有积极作用的。因为吃的多、锻炼少容易引起血糖升高,各种心里不平衡会进一步加强胰岛素抵抗,促进糖尿病的发生。有这种情况,也许你原来还得再过两年才会得糖尿病,只因为一次大的精神刺激,很长时间愁眉不展,可能很快就要得糖尿病了。

总之,我们要做到平衡膳食来预防糖尿病,同时对糖尿病病人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膳食治疗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营养与膳食》.人民卫生出版社.

[3]《内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