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大学生食物中毒案例分析

/ 2

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大学生食物中毒案例分析

王凡郑晓南张磊

王凡郑晓南张磊(辽宁省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大连116021)

2010年9月3日,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某高等专科学校部分学生出现腹痛、腹泻、呕吐、头痛症状。为了解本次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明确可能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有关专业人员到达现场对本次疫情展开深入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病例定义⑴可能病例:9月1日以来,该高等专科学校师生中出现腹泻(≥3次/24h)、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两项及以上者;⑵确诊病例:可能病例中粪便、呕吐物、肛拭子标本培养出副溶血性弧菌者。

1.2病例搜索⑴查阅该学校卫生所、大连市中心医院门诊日志;⑵在该学校开展宣传教育,要求出现腹泻症状的师生主动到医疗机构就诊;⑶通过询问就诊病例,获得其它出现腹泻等不适症状尚未就诊人员的信息,进行入户或电话调查核实。

1.3现场卫生学调查⑴通过现场观察了解聚该校食堂卫生状况;⑵访谈病例和非病例了解就餐情况;⑶访谈厨师了解菜品制作过程;⑷访谈食堂采购人员了解原料来源。

1.4病例对照研究⑴病例组:全部可能病例。⑵对照组:可能病例同宿舍或相邻宿舍学生。⑶调查内容:9月1日以来就餐情况,包括就餐时间、就餐地点、食物名称及食用量。

1.5标本采集及检测共采集了10份样本,其中现患病例2人肛拭子;加工用具标本5份(菜刀2份,砧板2份,操作台1份);食物原料标本3份。检测项目均为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变形杆菌、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实验室检测按照《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方法进行检测[1]。

2结果

2.1发病情况截至9月3日16时,共出现病例12例,罹患率6.0%(20/200)其中可能病例11例,确诊病例1例。

2.2临床表现12例病例,腹泻100.0%,腹痛91.7%,恶心75.0%,呕吐66.7%,发热50.0%,血样便8.3%。

2.3流行病学分布

2.3.1人群分布⑴性别分布:12例病例中,男性8例,占67%,女性4例,占33%。⑵年龄分布:12例病例中,最小20岁,最大22岁。

2.3.2时间分布首发病例发病时间为9月2日22:00,9月3日1:00左右出现高峰,随后病例开始减少,末例发病时间为3日5:30。

2.3.3空间分布病例无明显聚集性,各年级均有发病,其中一年级6例,二年级5例,三年级1例。住宿学生与非住宿学生均有发病,其中,住宿学生9例,非住宿3例。

2.4现场卫生学调查

2.4.1基本情况该高等专科学校共3个年级,学生3000人左右,绝大多数外地生源,教职员工约300人左右。

该校有学生食堂和教师食堂各一个,分别管理。9月1日学校开学,大多数学生在学生食堂就餐,学生食堂共有6个档口,学生可自行选择就餐档口。其中“米宝贝”档口只提供盖饭,9月2日午餐共售出200份左右,晚餐售出100份左右。

2.4.2暴露餐次分析本次共调查了全部病例以及21例对照人群,由表1,9月2日早餐和晚餐OR值均小于1,且95%可信区间无意义(值包含1),9月2日午餐的OR值无法计算(分母为“0”),但符合食物中毒发病特点(发病者均食用过可疑餐次,未食用者不发病)。因此,可推断中毒餐次为9月2日午餐。

表1大连市2010年某大专食物中毒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本次调查分为三类场所:米宝贝15人,发病12例,食堂其它档口10人,无人发病,非食堂5人,也无人发病。即,所有病例午餐均在“米宝贝”进餐。按照食物中毒特点可确定“米宝贝”午餐与次中毒密切相关。

2.4.3可疑食品分析9月2日“米宝贝”午餐均为盖饭,具体菜谱为:鸡腿饭(米饭、酱鸡腿、炸菜、火腿、鲁蛋、土豆片、头菜)、鸡排饭(米饭、炸鸡排、炸菜、火腿、鲁蛋、土豆片、冬瓜)、鲁肉饭(米饭、鲁肉、炸菜、火腿、煎蛋、土豆片、冬瓜)、茄子盖饭(米饭、烧茄子、猪肉、炸菜、火腿、煎蛋、土豆片、冬瓜)、香菇鸡肉饭(米饭、鸡肉、炸菜、火腿、煎蛋、土豆片、香菇)。

12例病例每人只食用其中一种盖饭,其中4人食用鸡腿饭、4人食用鲁肉饭、2人食用茄子盖饭、2人食用香菇鸡肉饭、0人食用鸡排饭。无法使用队列研究确定可疑食品。

2.4.4食物制作过程该档口提供学生的食品均为盖饭,做法为:米饭蒸熟后放入一次性木质餐盒中,再将相应加工好的菜品盖在上面即可。其中,酱鸡腿、鲁蛋为前一天晚上加工完成,常温盛放在桶内存放;火腿、土豆片、冬瓜、鸡肉炖香菇、炒头菜在当天上午11时左右加工完毕;煎蛋为现场煎制;炸菜11时左右经改刀后备用。

各种蔬菜及肉类均为前一天购入,大米、炸菜、鸡蛋是8月31日购入。炸菜为塑料袋包装,每袋5斤左右,每袋可用1到2天左右,现场发现有2袋,均常温存放,其中一袋使用小部分。据加工人员介绍,打开的一袋是9月2日中午开始使用,提示前一袋最后的使用时间为9月2日中午。

2.5实验室检测检测5种指标,10份样本,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变形杆菌、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均未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检出2份,现患病例2人肛拭子,检出1份;加工用具标本5份(菜刀2份,砧板2份,餐盒1份),2份砧板1份切肉,1份切菜,于切菜砧板检出副溶血性弧菌。

3讨论

调查表明,12例病例9月1日全天及9月2日早、晚餐均无共同就餐史,9月2日午餐均就在食堂“米宝贝”档口就餐,餐后9小时左右陆续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胃肠道症状,1例患者出现血样便;病例无明显年龄聚集性,提示此次事件可能是食物中毒,中毒餐次为9月2日“米宝贝”提供的午餐。

所在患者均食用过“米宝贝”提供的午餐,未食用者不发病,通过食物中毒特点(所有发病者均食用过可疑餐次,未食用者不发病)可推断“米宝贝”为疑似肇事单位。

实验室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提示为副溶血性弧菌所致的中毒。

副溶血性弧菌中毒是食物中毒中较为常见的一种[2]。海口市1995-2008年细菌性食物中毒分析表明,副溶血性弧菌占36.8%[3],深圳罗湖区2004-2009年,副溶血性弧菌导致的食物中毒占总起数的35.42%,居所有致病因素首位[4],北京市丰台区2010-2011年感染性腹泻致病菌监测结果表明,副溶血性弧菌占40.31%[5]。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具有嗜盐性的细菌,常存在于海产品及盐渍食品中[2]。深圳的一项调查表明,副溶血性弧菌中毒,中毒食品居首位的为凉拌菜,其次为混合食品及水产品[4]。肇事单位提供的食物均为盖饭,其中主食与菜品混杂在一起,就餐者选择其中一种,属于混合食品。

调查表明,副溶血性弧菌中毒的原因主要是烹调时未烧熟煮透或熟制品被污染[2]。人可以因食用未煮熟的海产品或污染本菌的盐渍食物(如蔬菜、肉、蛋类等)而受感染[6]。有报道表明,盐腌花生米与海产品存贮在同一冰箱可以引起污染,因此,一定要生熟分开,防止交叉污染[6]。该档口多种菜均为前一天加工完成,常温存放,第二天简单加热或不加热直接食用,存在被致病菌污染的风险。而且,9月2日午餐使用的榨菜开口时间为9月1日上午,常温存放时间超过24小时,用来切榨菜的砧板检测副溶血性弧菌阳性,因此,可怀疑9月2日午餐所用的榨菜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GB478-2010)[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2]张云仙,尤作珍,张立秀.1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J].预防医学论坛,2011,17(12):1147-1148.

[3]王艳燕,周登仁,庄子慧.海口市1995~2008年细菌性食物中毒情况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7):3233-3235.

[4]郑泽红,赵洁玲,郑泽璇,等.深圳市罗湖区2004~2009年副溶血性弧菌致食物中毒分析及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5):2952-2953.

[5]董晓根,耿荣,赵伟,等.北京市丰台区2010-2011年感染性腹泻致病菌监测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6):887-889.

[6]陈子君,肖福元,邓化,等.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10):2106-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