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湿疹

/ 2

中医治疗湿疹

巴图那顺

巴图那顺(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蒙医医院内蒙古伊金霍洛017200)

【中图分类号】R758.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1-0392-02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症性皮肤病,其特点为自觉剧烈瘙痒,皮损多形性,对称分布,有渗出倾向、慢性病程,易反复发作。中医文献中记载的“浸淫疮”、“旋耳疮”、“绣球风”、“四弯风”、“奶癣”等类似西医学的急性湿疹,耳周湿疹,阴囊湿疹,异位性皮炎及婴儿湿疹等;近年来,湿疹的发病呈上升趋势,这可能与气候环境变化,大量化学制品在生活中的应用,精神紧张,生活节奏加快,饮食结构改变均有关。

一、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主要为风、湿、热,但有内、外之分,外风、湿、热属于六淫邪气。内风、湿、热系脏腑功能失调所生,前者属外因为致病的条件,为标;后者属内因为发病的基础,为本。外因通过内因起,本病的发生以内因为主。关于外因方面,虽亦包括六淫,例如气候变化,季节因素与日光、风沙、水土都有关系。但其中以外湿为主,如坐卧湿地、居住潮湿、雨淋水渍等。关于内因方面,以脾、心、肝脏腑功能失调产生内湿、内热、内风为主。清朝《杂病源流犀烛湿病源流》曰:“湿之为病,内外因固俱有之。其由内因者,则脾土所化之湿,火盛化为湿热,水盛化为寒湿……其由外因者,则为天雨露,地泥水,人饮食与汗衣湿衫。”

1.脾胃湿热

脾为湿土,常因饮食失调,多食生冷,水果之物,脾阳不足,失于健运,湿从内生;或多食高粱厚味、鱼腥海味、嗜饮茶酒等,酿成湿热。

2.心火血热

《内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因心主血脉,心主火,由于心绪烦扰,精神紧张,心经有火,导致血热。脾胃即有内蕴之湿,复因心火内炽,血热内湿,温热相结,通过脏腑关系,从里到表。盖胃主四肢,胃主肌肉,湿热熏蒸,上输于肺,肺主皮毛。因此湿热之邪可浸淫肌腠,走窜四肢,外达皮毛。

3.风可分为内风、外风。或由湿热内蕴,外受于风而发病,此为外风。或因其病缠绵渗水日久,以及过食辛辣香燥之物,或过饮苦寒燥湿,淡渗利湿之剂,均可伤阴耗血。肝主风,肝失血养,则风从内生,风胜则燥,而血燥风生,又有心火内炽,血热生风,均属内风。

4.引起湿疹的环境因素

(1)人造织物、人造革品、与衣着有关的印染剂、漂白剂、光亮剂、防蛀剂、防霉剂、坚挺剂等现代衣着的环境性变应原。

(2)人造食品,方便食品,反季食品,用于食品生产的化肥、农药、人工饲料,饲料添加剂,用于食品加工的防腐剂、矿氧化剂、香料、色素、催熟剂、增稠剂等,现代饮食环境性变应原。

(3)人造建筑构件、化学涂料、塑料制品、橡胶制品、人造纤维、胶合剂、防水剂、家用及办公室电子器材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居室清洁剂、杀虫剂的功能,现代居住中的环境变应原。

(4)化学燃料燃烧所产生的气体,制造汽车、舟船、飞机的材料,道路的沥青路面,马路旁绿化植物的花粉等现代交通的环境性变应原。

二、中药治湿疹的偏方

1.青黛、滑石粉、赏柏各15克;冰片9克。共研细末,用麻油调糊状,外喷患处,1日3次。治疗急性湿疹有良效。

2.枯矾10克,炉甘石30克,冰片6克,苦参15克,共研细末备用,外敷患处,1日2次,治疗阴囊湿疹有良效。

3.蒲黄研末,将粉直接撒在湿疹处,外用纱布包扎,1日1次。

4.吴茱萸100克,研细末,加肤轻松软膏调糊状,外敷湿疹处,1日3次,一般用1次痒止,用6-15天可愈。

5.滑石、炉甘石各50克,冰片10克,艾叶10克。共研末,装入广口瓶内备用,撒在湿疹上,外用消毒纱布包扎。

6.苦参研末,紫皮大蒜掐烂成泥外敷患处,1日3次。治慢性湿疹效果佳。

7.茄子1个,雄黄、枯矾各15克,先将茄子挖一个小孔,将上药灌入孔内后封口,用草木灰火烤,将茄子烤软,枯矾、雄黄渗透到茄肉内,再将茄子放患处轻轻摩擦5-10分钟。一般边擦边止痒,治急性湿疹有良效。

8.黄丹15克,冰片6克,氧化锌20克。共研末,调香油外喷患处,1日3次。

9.蛇床子、大黄、苦参各30克,枫球15克,黄柏12克,水煎外洗患处,1日3次,每次外洗30分钟即可。一般用1次急性湿疹即消。

三、慢性湿疹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1.去除病因

(1)尽管湿疹的病因不易明确,但我们仍然应该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必要的系统检查,尽量找出可能的病因,并加以去除。

(2)有过敏体质的人,除了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尽量避免接触容易引起过敏的物质以外,还应加强身体锻炼,以便改善过敏体质状态。

2.避免刺激因素。湿疹一旦发作,作为患者,要尽量避免刺激因素,包括搔抓,开水烫洗,肥皂擦洗,饮酒及辛辣食物等,以免加重湿疹的病情。

3.早诊断,由于早期湿疹大多属于急性期或亚急性期,因此外用药治疗应循序相应的原则。

4.过敏性体质或有过敏性家族史者,要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热水烫洗、搔抓、日晒等,尽量避免易致敏和刺激性食物。

5.生活要规律,注意劳逸结合。

6.衣着宜宽松,以减少摩擦刺激,勿使化纤及毛织品直接接触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