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罩通气全麻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1-21
/ 2

喉罩通气全麻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张维娥高培松邵雪梅

张维娥高培松邵雪梅(靖江市中医院麻醉科214500)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1-0236-02

【摘要】目的观察手术中喉罩(laryngealmask,LAM)置入后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呕吐、返流、损伤等情况。方法选择ASAI~II级的手术患者800例,应用表面麻醉和少量镇静镇痛药,以减少LAM置入时的反应。LAM置入后,通气罩内充气压至60cmH2O后,记录1~5minSBP、DBP和HR的变化情况,观察有无漏气、置入前后及麻醉期间呼吸并发症和呼吸道损伤情况。结果LAM首次插入后血流动力学基本无变化,未发现憋气、喉痉挛、呼吸道梗阻、恶心呕吐、返流误吸损伤等并发症。结论LAM具有很好的密封性,能很好地进行肺通气,是全身麻醉患者安全有效的呼吸道管理工具之一。

喉罩(laryngealmask,LAM)是1981年由英国医师研制的一种人工通气道,1988年正式应用于临床[1,2]。2009年5月我院将此应用于临床麻醉并进行研究。选取800例ASAI~II级手术患者行LAM置入全麻,观察围麻醉期血流动力学、氧饱和度的变化,对麻醉安全性及LAM使用进行研究,以解决困难气道的通气问题,减轻创伤及并发症,减少麻醉用药量,保证麻醉诱导及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的稳定。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800例ASAI~II级的手术患者,在全麻下施行手术,其中男326例,女474例,15~80岁,平均45.2岁;有气道反应性疾病、胃食管返流疾病、长期服用影响血压和心率药物的患者未列入研究范围。本组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52例,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12例,腹腔镜宫外孕病灶清除术150例,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20例,腹腔镜阑尾切除术42例,全子宫切除150例,食道癌根治术5例,胃癌根治术50例,骨科手术需要全麻的50例以及其他妇科手术需要全麻的69例。

1.2麻醉诱导方法

术前常规禁食12h,禁水4h,术前半小时肌注鲁米那0.1g、阿托品0.5mg。患者入室后行口腔表面麻醉,从舌前到舌后部进行两次表面麻醉。检测ECG、BP、RR、SPO2,建立静脉通路,静注力月西0.04mg/kg。让患者张口,暴露喉头,并行第三次表面麻醉,3min后嘱患者头后仰、张嘴、伸舌,LAM通气管内放入导丝,将通气管与通气罩结合处折弯120°,通气罩内注气4~8ml,左手扶患者头部,使其头颈部居中,不垫枕。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执笔式)持LAM通气管与通气罩结合处,通气罩的开口向额部,紧贴患者深呼吸,通气管内通畅,胸廓起伏良好,听诊呼吸音清,证明LAM置入成功。注气量根据气道不应小于20cmH2O,以不漏气为原则(此压力下通气潮气量不低于10ml/kg)。根据手术需要给予静吸复合麻醉。

1.3观察指标

置入LAM后,通气罩内适量充气,罩内压力不低于30cmH2O,设定潮气量8ml/kg,呼吸频率12次/min,新鲜气流量1.5L/min行间歇正压通气,观察患者的胸廓起伏情况及呼气末CO2曲线,听诊无异常,记录插入LAM后1~5min的SBP、DBP、HR、SPO2、ETCO2。手术结束后,当患者意识清醒并能服从语言指令时,拔除LAM。记录插入时、麻醉维持及拔除过程中有无憋气、咳嗽、喉痉挛、呼吸道梗阻、恶心、呕吐、返流误吸、创伤(唇、齿和舌)和通气罩带血等并发症发生。

2结果

LAM置入前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785例肺通气满意,764例1次置入成功,21例首次置入后气道密封压小于20cmH2O,考虑置入位置欠佳,经再次操作后获得大于20cmH2O的气道密封压。4例患者经3次置入未能取得满意的肺通气,遂放弃LAM置入,改行气管插管。动态监测置入前后患者的SBP、DBP、ECG、HR、ETCO2等指标,均变化不大,说明置入LAM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局麻药中毒、心动过缓、心动过速、低血压、胃充气、喉痉挛、呼吸道梗阻、返流误吸等不良反应。拔除LAM时24例见喉罩背面有少量淡红色痰液,术后第1天23例咽喉部不适、轻微疼痛,12例出现呕吐,经对症治疗后缓解,术后第2天均无并发症发生。本组患者置入LAM前后生命体征见表1。

表1800例ASAI~II级手术患者置入LAM前后生命体征变化

P>0.05

3讨论

本组800例患者采用LAM方式行全身麻醉获得了很好的麻醉效果,说明LAM能为腹腔镜手术患者提供有效通气,与传统的气管插管相比,具有损伤轻、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性好等特点,只要气道密封压大于20cmH2O,就能保证正常的机械通气。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做到术前准备充分,如禁食12h,禁水4h,插入LAM时注意操作技巧即可避免误吸的发生。因为通气罩为楔形,一经充气,即可把周围的间隙填塞,正好压在食管括约肌上,避免了胃内容物返流,本组未发生误吸现象。24例见通气罩背面有淡红色痰液,可能是润滑液用量掌握不当,置入时与粘膜摩擦所致。颌胸粘连、颈项强直不稳定型颈椎病,都能造成气管插管困难,但置入LAM一般不会有困难,我们为3例颈项强直、头不能后仰的患者2次气管插管均失败,但置入LAM一次成功,气道密封压达到30cmH2O。气管插管可造成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这是由于咽喉气管受到刺激,导致交感神经和交感肾上腺活动增强,MAP、HP等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严重时可致心、脑血管意外发生。LAM通气全麻在腹腔镜人工气腹时也能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LAM置入不需喉镜辅助,可手法直接置入咽喉部,减少了机体的应激反应,血流动力学变化轻微,循环稳定,能减少插管拔管时对患者的不利影响[3,4]。本组12例咽喉部不适及轻微疼痛,均发生于此技术的初始阶段,可能与操作不熟练有关。

LAM使用方便,能迅速建立人工通气道,并对气道进行有效管理,由于其操作简单,初学者放置成功率高,避免了气管插管造成的各种损伤及操作困难,更适用于基层麻醉者。LAM的置入对心血管影响小,患者术后咳嗽、咽痛的发生率大为下降,麻醉药用量相对减少,减轻了气管插管引起的并发症,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LAM给气管插管困难患者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可简便、快速的建立人工气道,是全身麻醉实用、安全、有效的呼吸道管理工具,值得在外科手术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俊科.气管和支气管内插管[M].徐启明.临床麻醉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860.

[2]左明章,华震.喉罩的临床应用进展[C].200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会年会论文汇编.广州,2005:190-196.

[3]毛鹏,薛福善,李成文,等.食管引流型与标准喉罩通气在全身麻醉患者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6,22(9):643-645.

[4]徐懋,张利萍.Proseal喉罩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C].2006年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会年会论文汇编.郑州,200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