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及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9-19
/ 1

102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及护理体会

潘峰

潘峰

(辽宁医学院辽宁锦州121017)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为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的多发病,严重时可以并发股青肿导致截肢或并发肺栓塞危及病人的生命。本病如不能及时发现和治疗,到慢性期大多发生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和血栓复发,使患肢长期处于病废状态。因此,采取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1.临床资料2009年2月—2011年9月期间共收治急性下肢DVT病例102例,其中男性64例,女性38例。年龄18—80岁,平均年龄48.3岁。左下肢98例,右下肢4例。可查找致病原因的86例,多为骨折、手术、妊娠、恶性肿瘤等,全组经彩超确诊。本组病例均采取非手术治疗的方法。

2.治疗方法

2.1一般处理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患肢抬高20—30CM,促进静脉回流并降低静脉压,减轻疼痛与水肿。

2.2溶栓治疗适用于病程不超过72小时者。溶栓药物多采取尿激酶、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等,静脉滴注7—10天。一般来说,患肢足背静脉较经其他部位静脉疗效稍好,并随时监测PT、APTT等指标。部分患者一周之内新鲜血栓可得到溶解,临床症状得以缓解。

2.3抗凝治疗适用于范围较小的血栓。通过肝素和香豆素类抗凝剂预防血栓的繁衍和再生、促进血栓的消融。大多先用肝素,然后再用华法林维持3—6个月。

2.4祛聚治疗多采取右旋糖苷和丹参等药物,能扩充血容量、稀释血液、降低黏稠度。其他抗血小板凝聚药物如:阿司匹林、潘生丁等,可以防止血小板凝聚,常作为辅助疗法。

3.护理体会

3.1缓解疼痛

3.1.1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动脉搏动、皮肤的温度、色泽和感觉,每日测量记录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

3.1.2患肢抬高需高于心脏水平,约离床20—30CM,膝关节稍屈曲15°(1)。如抬高适宜,就不需用弹力绷带。开始起床活动时,需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适度地压迫浅静脉,以增加静脉加回流量,以及维持最低限度的静脉压,阻止下肢水肿发展。

3.2加强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满足卧床病人的生理需求,多花时间与患者交流,并随时向患者提供一些必要的信息(2)。

3.3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3.3.1观察出血倾向,预防出血的发生用药期间应严密观察有无全身性出血倾向,护士应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口腔护理时观察牙龈、口腔黏膜有无出血点;静脉穿刺时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或渗血;并注意观察尿、便的颜色,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给予紧急处理。

3.3.2预防栓塞肺栓塞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急性期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10—14天,床上活动避免动作幅度太大,禁止按摩患肢,若患者出现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等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抢救。

3.4饮食指导患者宜进食低脂、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血糖正常者可适当给予润肠通便的食物,如香蕉、蜂蜜等。

3.5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患肢注意保暖但不可过热,以免在缺血状态下增加耗氧量;告诫患者绝对禁烟;对于术后或长期卧床者应加强床上运动,如四肢的主动运动或被动运动;出院后仍需穿弹力袜3—6个月,按医嘱剂量严格规律用药;避免同一姿势久坐久立,定期复查,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参考文献】

(1).黄红建,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和护理.护理学杂志,2002,17(5):399—401.

(2).满力、姜世昌,心理护理.发展现状与展望(J).护理学杂志,2003,18(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