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注射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静脉注射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徐寒冰

徐寒冰(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一区450000)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2-0289-02

【摘要】目的分析静脉使用胺碘酮致静脉炎的原因,探讨减少及减轻静脉炎的预防护理对策。方法从使用的药物浓度、给药持续时间因素,护理人员因素,患者因素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发生静脉炎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发生静脉炎后积极对症处理。结果20倒胺碘酮静脉滴注致静脉炎原因中15例(75%)为药物因素引起;2例(10%)为护理人员因素引起;3例(15%)为患者因素引起。结论胺碘酮所致静脉炎药物因素为主要因素,输注过程中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对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预防控制及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胺碘酮静脉炎原因分析护理对策

胺碘酮作为一种高效而安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特别是对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大剂量静脉注射时取得的疗效满意,已广泛应用于心血管内科。但胺碘酮针剂对血管刺激性较强,轻者易引起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肿、热、痛等静脉炎表现,重者静脉血管条索状改变伴剧痛,甚至血管周围皮肤结节状硬结、局部组织坏死,对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即使无药液外渗,也可引起上述症状。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如不及时发现与处理,将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甚至加重病情[1]。我科2011年10月-2012年8月使用胺碘酮外周静脉滴注后致静脉炎患者20例,分析其发生原因,积极采取相应护理对策后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52~89岁,均为静脉滴注胺碘酮引起的静脉炎。判断标准: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静脉炎的判断标准[2]。I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无条索改变,未触及硬结;Ⅱ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

1.2方法:分析我科2011年10月-2012年8月使用胺碘酮外周静脉滴注后致静脉炎20例住院患者病历资料,从使用的药物因素,护理人员因素,患者因素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发生静脉炎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1.3统计学方法:对收集的资料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本组20例患者中发生于手背7例,手腕4例,前臂3例,足背4例,足踝2例。静脉炎分级:I级10例,Ⅱ级9例,Ⅲ级l例。15例为药物浓度、pH值、给药持续时间不当引起;2例为护理人员因素引起;3例为患者烦躁、肢体活动度大引起。患者经调整药物浓度、给药速度;药液外渗患者给予5%利多卡因加生理盐水环状阻滞;硫酸镁联合如意金黄散湿敷;冰片酒精湿敷等方法后,本组患者均明显好转后痊愈,l例下肢注射部位局部组织结节状硬结采用此方法治疗l周后痊愈,无1例发生皮肤溃烂及局部组织坏死。

3讨论

3.1药物浓度、pH值、给药持续时间不当及对策:李纬等[3]研究发现,高浓度胺碘酮从外周静脉泵入时,静脉炎发生率高达88.2%,明显高于文献报道药物浓度2g/L时静脉炎发生率为<3%。文献报道,静脉滴注胺碘酮浓度>3g/L时,易引起外周静脉炎。如果静脉滴注持续时间>lh,其浓度即使不超过2g/L,也可引起静脉炎[4]。高浓度胺碘酮外周静脉泵人时间与静脉炎发生率呈正态分布关系,2h之内几乎无静脉炎发生,泵人20—30h,静脉炎发生率最高,47h后继续泵入胺碘酮,静脉炎发生率未见增加[3]。血液正常pH值为7.4,超出此范围,输入的药液无论过酸或过碱,都可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5],引起静脉炎。临床上常用的胺碘酮盐酸盐,其pH值偏低,呈酸性,若配伍后偏离其pH值范围,则可能产生混浊、沉淀或加速分解[6],引起静脉炎。因此.在使用胺碘酮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的过程中,掌握好其给药浓度和给药的持续时间至关重要。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减少静脉给药时间,调整给药浓度,并尽早过渡到口服给药。静脉滴注胺碘酮负荷量按照体重3mg/kg,然后以1一1.5mg/min维持,6h后减至0.5—1mg/min,1d总量1200mg。以后逐渐减量,静脉滴注胺碘酮最好不超过3—4d。微量泵静脉注射胺碘酮时浓度不应超过39/L,宜用5%葡萄糖溶液稀释。

3.2护理人员因素及对策:①输注通路选择不当:输注时选择末梢循环较差或管径较细的上肢静脉,偏瘫肢体侧的静脉血管均易致静脉炎;下肢静脉的静脉瓣多,血流缓慢,药液在血管内停留的时间长,更易形成静脉炎;尤其是老年患者静脉瓣功能减退,使用时尽量不选择下肢静脉;选择与另外一组药物通道同时由一个留置针输入或反复在同一部位穿刺也会导致静脉炎。合理选择血管通路,首选中心静脉给药,由于静脉血管管径粗,药液泵人后,很快被血液稀释,大大降低了药液对血管内皮的刺激及损伤,可有效地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其次,选择外周静脉给药时,宜选择管径粗直、弹性好、回流通畅,远离关节、易固定、易观察,周围皮肤无红、肿、热、痛的上肢静脉给药,同时避开下肢静脉给药。②药液渗漏:使用胺碘酮如果发生药液渗漏,会导致注射部位疼痛、灼热、血管的脆性增加,血管痉挛,缺血低氧或静脉条索状改变,严重者导致皮肤溃疡发生。造成药液渗漏的原因有:护理人员专科知识缺乏,对胺碘酮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没有经验的护士操作时,选择血管不当,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导致静脉损伤易引起外渗;穿刺成功后针柄固定不牢同;患者不配合输液肢体活动过大致针头移位;输液肢体被压迫影响血液回流导致药液渗漏;拔针时按压不当也可造成药液外渗。③静脉输液系统维护不当,使用时常在浅静脉处单路输液连接微量泵,因微量泵注射时药物浓度较高,使静脉炎发生的危险性增加。另外,微量泵虽有阻塞报警功能,但需阻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报警,过分依赖报警系统,造成回血与药液外渗不能及时发现。

3.3患者因素及对策:老年患者静脉弹性降低,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关。患者过敏体质,对碘过敏,易造成穿刺处皮肤皮疹、出血及静脉炎的发生。患者知识缺乏,对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以及给药时的注意事项认识不足,输注胺碘酮时不配合,增加了静脉炎的发生率。因此,对老年患者更应加倍仔细,将能引起进筋脉炎的可控制因素降低到最低。

3.4药液渗漏及静脉炎处理对策:药液外渗者早期以5%利多卡因加生理盐水做局部环状阻滞[7]。利多卡因注射后对局部静脉产生作用,减轻药物对局部血管神经的不良刺激,降低局部血管的脆性,减轻和阻止液体和药物的渗漏及疼痛反应,缓解血管痉挛,改善缺皿低氧状态,有利于渗出物的吸收,减轻局部损伤,及时给予干预治疗。冰片联合75%乙醇湿敷方法能有效预防胺碘酮注射液所致静脉炎,能降低静脉炎发生率[8]。也有报道湿润烧伤膏疗效好,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活血化瘀、软化血管壁、祛腐生肌之功效,可使局部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增加组织代谢,利于创面修复,另外通过保护神经末梢和松弛立毛肌达到止痛作用[9],广泛应用于临床化疗性静脉炎、静脉输液外渗、静脉炎等,其疗效优于传统的硫酸镁湿敷法。用甘油硫酸镁湿敷,将硫酸镁与甘油制成乳剂,其经皮肤吸收率大于水剂,增加了药物在单位时间内的渗透量,同时甘油作为保湿剂,使皮肤环境湿度增加,角质水合程度增加,皮肤对药物的吸收率也得到提高,可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10]每日2—3次,每次20min左右或持续湿敷24~72h。

综上所述,胺碘酮静脉给药治疗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效果显著。但是胺碘酮静脉给药可引起急性血栓性静脉炎和化学性静脉炎[11]纠不容忽视。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严格掌握胺碘酮致静脉炎原因的同时,运用各种护理措施减少和杜绝胺碘酮静脉给药导致的静脉炎,减少患者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马东利,王海芹,苏曼.醋调金黄散治疗胺碘酮静脉注射所致静脉炎5例[J].中华中四医杂志,2003,4(7):1016.

[2]付春华,赵雁,于莹,等.静脉输入硫酸镁预酚诺维苯所致静脉炎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2,1l(37):816—817.

[3]李纬,张俊,乔燕舞,等.高浓度胺碘酮静脉泵入与静脉炎关系的临床研究[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4.12(6):594’595.

[4]田金萍.静脉注射可达龙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的护理[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2,22(6):540.

[5]赵丽君.输液引起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J].黑龙江医学,1998,12(5):48.

[6]陈连剑,郭华.输液pH值对与其配伍的注射药物的影响[J].广东药学,1999,99(1):39.

[7]王玉霞.静脉滴注乖体后叶索渗漏的教训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9B):29.

[8]王文芳.乙醇湿敷预防胺碘酮注射液致静脉炎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0.25(I):65.

[9]祝爱娥.湿润烧伤膏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的疗效观察及体会[J].现代中两医结合杂志,2004,13(11):1472~1473.

[10]董叶丽.甘油硫酸镁乳剂治疗外周静脉炎的临床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1,ll(16):7.

[11]田文英.外用正红花油治疗静脉输液所致静脉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6.3(3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