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学生绘画创作能力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5-15
/ 2

浅谈农村学生绘画创作能力的培养

钟国伟

钟国伟

【摘要】:老师让学生走出教室到自然中去观察,积累生活素材,积极主动引导学生创作热情,在绘画中逐步分散难点,同时到名画中去汲取创作思想,及时表扬学生画面中的创意之处,让农村学生的美术创作有效而多彩。

【关键词】:观察积累、激发热情、分散开拓、鼓励引导。

在经历了众多的绘画创作课教学实践后,我觉得要提高这些农村学生的绘画创作能力首先要引导他们学会画自己身边的事物,积极地把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画出来。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从生活中找到创作的素材,艺术创作才会成为活源之水,他们才会走上艺术创作之路。那么如何才能引导学生绘画出自己的生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引导观察生活,积累创作素材。

创作源自于生活。如果学生的视野不开阔,缺少对周边环境的接触、认识、体验,就根本描绘不出生活中事物的形象,更谈不上绘画创作,就只能直接或间接地模仿书本中的作品了。因此,在美术课教学中首先应考虑的是学生对生活经验的积累,引导学生对事物的观察。从而拓展学生对事物的记忆与想象。没有对事物从认识到记忆与想象的转变,就如同盲人摸象,根本不能理解事物的构造、形象,又怎么谈美术创作呢?

那么,如何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呢?美术教材中有些课是需要学生走出教室实地写生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起来,把学生带到自然中去。此时,如果教师只是在教室里讲解该画什么、不应该画什么。这样的闭门造车,倒不如让他们去实地走走,去了解树木、房屋的形态,感受一下小巷两边的商店、理发店、电线杆、来往的车辆、匆忙的行人⋯⋯,让学生用看画的眼光去感受这些往日熟悉却一晃而过的风景,让生活变成一副完整的画面。可以用照相的形式截取画面,让学生去体会自然与画面的空间变换。让学生动手去操作、去描摹。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会仔细观察,增强感悟能力,让学生找到事物的特征,从而提高绘画能力。有了这样的提高,学生才能根据实物进行想象、进行创作。只有观察多了、形象记忆多了,头脑中就会有素材,才能画出好的创作画和想象画。

2、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创作热情。

进行绘画创作,并不是一定要等到学生有了很强的造型能力以后才能进行的,尤其是那些没有经过长时间正规基础训练的农村学生,他们的造型能力是不够强的,但他们对热闹的节日、开心的生日晚会、难忘的旅行、丰富的校园活动、激烈的比赛⋯⋯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他们完全有能力把发生在他们生活中的活动生动地描绘出来。如何画出来就要看老师是怎样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点燃他们创作激情之火了。在新课的导入上,教师要精心设计,可以用热情洋溢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故事、悬念丛生的谜语、画家的传奇经历等不同的形式来引起学生的新奇感、趣味感,勾起他们对生活的某种美好回忆,激发学生的高涨情绪和作画的强烈欲望。如上例中,我就安排了在《生日快乐》的乐曲声中合唱《生日快乐》歌,交流学生过生日的场景,把学生自己准备的资料在多媒体中播放,让学生又出现身临其境的感觉,为接下来的创作“一次快乐的生日晚会”引发了创作热情。

3、适当安排练笔,分散创作难点。

学生刚开始进行绘画创作时往往有些兴奋,但又不知从何画起,这是教学中常有的事。这时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小练笔,要给学生一个“缓冲空间”。不同形式的小练笔可以起到不同的作用:在绘画创作的初级阶段应适当安排学生进行添画。如在上临摹课时,可以鼓励学生添画东西,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适当地修改。让学生通过添画,对构图的安排、情节的处理等方面进行创作起步;让学生多练习记忆画,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形象记忆能力,而且还可以通过自己独立地安排画面、设色等步骤,为今后的创作画打下基础;进行经常性的写生练习,也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绘画能力。在写生训练时,教师要多做示范、多鼓励、勤辅导,力求让每个学生都掌握一种把感受转化为画面的最基本的方法。选择写生对象时既要能满足学生写生的目的,又要给学生视觉的新鲜感,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同时也要通过多种手段进行训练。通过范画记忆创作、实物记忆创作、情节记忆创作等来确实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4、指导名作欣赏,开拓创作思维。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开拓学生的视野为创作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艺术欣赏在开拓视野方面又显得尤为重要。开拓学生的视野主要是让学生多接触各种艺术形式带来不同的艺术感受,能启发人的思维,为创作造性思维的培养打下基础。扩大学生欣赏范围,尤其要增加对不同艺术形式作品的欣赏。比如在创作上,让学生多学多看一些不同创作形式、创作方法、创作技巧的作品。学生接触的东西多了,视野开阔了,才能谈的上创作能力,否则谈创作能力是空洞的、苍白的。老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来上好欣赏课,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具体创作形象和绘画知识,让学生自己面对绘画创作时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5、鼓励评价为主,引导创作方向。

一般学生能得到老师的夸奖就会很高兴,很兴奋,心理就会有一种成功感和充实感。这对于他们来说不是一种简单的肯定,可以让他们更有勇气,更有信心继续去画。等到学生在画画中能感受到给他带来快乐时,学生会变的勤奋,直至入迷的境况。因此,几乎每堂创作课,我都会安排各种形式的作品评价,如办展览、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老师点评⋯⋯在多种方式的评价中,我始终坚持多鼓励,多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多表扬那些有创意之笔,适当指正欠缺之处。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来展开,并要细心的“导”。中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空间观念,三维空间的实物表现到二维画面中需要透视法的介入,很多同学的表现能力是有限的。他们在用直观感觉去描绘事物中不可能马上具有准确的比例和解剖分析的能力,他们在自由的表现中往往会夸大或缩小某些对象的特征,老师不要用苛刻的眼光去要求全体学生,基础造型的准确性是一个长期课题,要理解学生画面上的由于比例不准而带来的画面上的那种“拙”味。这正是学生稚嫩的地方,也是学生可塑性强的地方,老师也要敢于去肯定。这种无意识的变形有时也是最具艺术性的地方,作为老师要善于发现。

总之,学生只有在积累了生活素材,激发了创作热情,分散了创作难点,开拓了创作思维,引导了创作方向之后,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通过绘画来表现对生活的情感,这些都需要教师主动去引领,老师的情感、态度影响学生的创作热情,只有在师生良好的互动中才能领会绘画创作教学的真谛。

(浙江湖州市埭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