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服务型图书馆的发展与学科馆员的人才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1-11
/ 2

个性化服务型图书馆的发展与学科馆员的人才培养

管凯黎

管凯黎

(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上海200083)

摘要:图书馆服务工作的主体是读者,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的宗旨。在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要想更好地发挥作用,就必须在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上不断创新。

关键词:图书馆;读者服务;个性化;学科馆员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图书馆建设引发的技术导向,促使人们把现代信息技术以最快的速度和效率应用到图书馆工作的各个环节。高校图书馆要顺应时代的要求,给读者提供快捷有效的服务就必须进行一系列的个性化创新。

一、个性化服务型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及其必然性

随着数字资源由几种到几十种,再到几百种的增加,读者在“能够找到”的基本需求满足之后,随之而来也要面对大量以孤岛形式存在的数字资源在使用中带来的困惑。绝大部分的数字资源都采用各自独特的数据格式、访问方法和检索界面,需要读者采用各自迥异的方法进行检索。对熟悉资源、精通检索的专业人员来说,可以比较熟练地掌握这些资源的特性和胜任各种检索,但对很多读者来说则常常感到茫然和困惑。为找到需要的文献信息,读者可能要在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数据库中进行重复检索,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不同数字资源的异构性也使检索变得复杂,有畏难情绪的读者会望而却步。由此,读者也提出了新的需求,希望图书馆提供信息查找的“统一界面”和文献内在关联的“知识导航”,提供文献信息的整合检索和一步到位的服务。

与此同时图书馆员也面临承担更多咨询和培训的压力,需要为读者提供更多的资源利用辅导和更快捷的网上咨询响应。为此图书馆员也迫切希望借助于新技术来组织和提供数字资源,以期在数字资源的利用方面达到容易获取、简单操作、集成环境和个性化服务的新层次。

目前,数字图书馆已成为高校师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手段。但是传统的数字图书馆仅限于提供单一的文献检索,存在服务深度不够等问题。传统数字图书馆正面对新的形势与挑战,及时了解数字图书馆面临的新形势、明确数字图书馆发展方向对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具有重大意义。随着web2.0向web3.0过渡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字资源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图书馆需要一个相对资源全备、检索高效的平台来支撑读者对高质量文献的需求,因此正面对着如下种种问题。

首先,图书馆购买数据库众,资源相对分散。图书馆为了馆藏需要以及保证不同读者对不同文献的需求,而购置了多种资源,读者查找文献时要不断跳转检索平台,使用繁琐。

其次,图书馆提供的专业信息服务如何直接到达读者。每年图书馆在购买各类资源、举办有关信息素养的讲座及图书馆馆员培训上都投入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如何能把这些工作的效果最大化,如何使得这些工作能够融入最终读者的学习和科研活动是困扰图书馆的问题之一。

再次,图书馆在学科评价、学者评价、文章评价等方面的参与程度不高。科研评价是高校科研管理中一项基础性工作,图书馆工作和科研管理工作有脱节之处,需要解决对接问题。最后,图书馆如何开展针对每位读者的个性化服务。学校各种群体、各种角色对文献需求多种多样,获取信息的技能与水平存在差异,单一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需求。

二、学科馆员在个性化服务中的重要性

教育部2002年修订后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应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教学、科研的需要,制定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方案,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馆藏体系”。高校图书馆基于“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文献保障服务”的职责,应当高度重视分析和探索如何打破传统的服务体系,利用海量的数字资源更好地为学科的学术队伍建设、学科方向把握、学术环境营造、科学研究、学位授予、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高质量、深层次的服务,更好地将学科服务贯穿于学校管理、科研、教学及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这一规程的颁布无疑是对各类型图书馆有关学科馆员的设置起到一个明示作用。

1.学科馆员的设立

图书馆根据工作能力和知识背景选择素质较高的馆员若干名作为各院系的学科馆员,并制订出学科馆员管理考核办法。学科馆员重点为对口院系提供各种信息服务,接受图书馆与对口院系双方的监督考核。

院系推选一名热心图书馆事业、全面了解本院系研究工作现状及发展方向的教师作为图情教师或称为特约馆员,负责向图书馆提供其院系的研究动态及其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反馈对图书馆各项服务的意见,及时向读者通告图书馆的新服务、新资源,保证图书馆与各院系的顺畅沟通。学科馆员和相应的图情教师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定期和不定期地交流信息,图书馆也将不定期组织特约馆员开展活动。

2.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

(1)熟悉馆藏资源及分布,包括书、刊、电子资源及使用方法。为读者提供利用图书馆资源的培训和指导。及时宣传图书馆新增加的资源及服务项目,以便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

(2)为读者提供咨询服务,读者可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当面咨询等方式向学科馆员咨询,学科馆员及时解答读者问题。

(3)收集、整理有关学科的馆藏电子资源和公共网络资源,建立该学科信息导航网页,并链接在图书馆主页上。

(4)收集、反馈读者对图书馆馆藏建设及服务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图书馆调整馆藏强化服务,为图书馆的发展献计献策。

(5)主动与所负责的院系联络,了解各院系对文献资源的需求、教研情况及发展动态,协助对口学科的读者进行相关课题的文献检索,为对口院系的重大课题提供文献层面的特别帮助。

三、高校数字图书馆的人才培养

高校数字图书馆人才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关键。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传统图书馆时代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基本模式是人与书的结合,或者说是以书为媒介与读者的结合,也就是人与人的结合。而数字图书馆时代图书馆员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也就是所谓的“人机结合”,工作人员需要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数字时代图书馆员既要有扎实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又要兼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知识,并要通晓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和网络安全维护知识,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外语知识和较强的工作能力,有对信息的敏锐反应能力、系统导航能力,较强的科研能力、整理加工文献信息的能力等,即通才、复合型人才。美国报刊曾称:电脑图书馆馆员是21世纪头10年将问世的10种兴起职业中的稀缺人才之一。而在我国,由于图书馆数字化起步较晚,计算机在全社会普及率不太高的背景下,各类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尚囿于传统的馆藏、借阅工作模式,工作人员中非图书馆专业毕业者多,而图书馆学专业者少,懂信息技术者更少。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实施数字化建设,首先要解决人力资源这条“短腿”问题,必须注重对现有人员的信息素质培养,突出图书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专业教育,使之紧跟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同时,要花大力气进一批能驾驭计算机开发、运行管理和维护的专业人才,并配备若干名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信息化发展和网络化管理做好人力资源的准备。这样才能为数字化图书馆学科馆员的队伍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开辟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新技术的应用赋予了图书馆巨大的主动性、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动态信息服务功能,把数字化图书馆继web2.0成功之后,由web3.0进一步推向了信息服务的前台。在如此迅速的发展模式下,图书馆更应重新审视和评价自己的服务模式和服务方法,将原本单一的数字化服务转变成为整合互动的交互式服务。同时,把更为先进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作为实现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手段,以用户为中心,提供个性化的点对点服务,满足每位用户的“个性特征”,从而把图书馆服务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刘伟红.提供学科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J].全国新书目,2008,(8).

[2]刘茜.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