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手术体位安置与影响

/ 2

浅谈手术体位安置与影响

姜桂芹

姜桂芹(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医院163712)

【中图分类号】R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2-0112-02

【关键词】手术体位体位变化安置

手术体位是指患者术中的卧位,由所需手术的部位及病情来决定。体位不仅应获得良好的术野显露,便于医师的手术操作,还须顺应呼吸及循环功能,防止因体位不当而导致患者的神经、血管受损,肌肉扭伤、皮肤压伤等体位不当并发症。所以,手术护士必须熟练掌握手术体位的摆放。

1体位摆放

术野充分显露,便于术者操作。顺应呼吸和循环功能。患者感觉舒适、安全。妥善固定,防止术中移位。保护受压部位,防止体位不当并发症。患者卧于手术台之前应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评估,包括诊断、精神状况、年龄、身高、体重、皮肤的完整性、神经系统状况、手术类型、所需的手术体位及受压部位的评估[1]。根据患者的情况、体位类型,将合适的手术体位用物备齐于手术间。参加摆放手术体位的人员应该掌握手术体位、解剖及所需的手术体位用物。麻醉后才能摆放手术体位。摆放手术体位时,应有足够的人员参加,保证患者的安全,动作应协调轻柔,受压部位垫好护垫,保证受压部位皮肤的完整性,避免压迫或牵拉血管与神经,保证肢体处于功能位置。

2体位变化对机体的影响

2.1体位变化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患者在麻醉后循环系统代偿能力减弱,肌肉松弛,外周血管扩张,心血管系统自身调节能力明显下降。保护性反射作用已大部消失或减弱,患者已基本失去自身调节能力,因此改变体位所产生的各种生理功能变化较明显。如果突然改变体位或搬动病人,可诱发急性循环功能不全和一过性低血压,严重时会出现猝死[2]。截石位时,双腿抬高,回心血量会显著增加,心肺功能不佳的患者可能因心脏负荷过重而引起急性心力衰竭或肺水肿,反之,下肢复位时,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进而出现低血压;俯卧位时因患者胸部及腹部受压易引起通气不足,特别是腹腔内容物对横膈膜的挤压,可进一步加重呼吸困难。腹部受压可致下腔静脉回流受阻,出现血压下降及脊髓手术区域失血增多。上肢过度外展可使锁骨下血管和腋部血管牵拉受压,进一步致回流受阻而造成肢体肿胀;腹腔巨大肿瘤的患者,仰卧位时可能因肿物压迫腹主动脉而引起血压急剧升高;妊娠末期者仰卧位时,子宫压迫下腔静脉致回心血量不足,引起血压下降。

2.2体位变化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手术体位对呼吸的影响主要来自地心引力和机械性干涉两方面因素。俯卧位时患者胸部及腹部受压易引起通气不足,膈肌上升,胸廓容积缩小,肺泡受压萎缩导致肺顺应性下降,加重呼吸做功,同时可压迫下腔静脉导致手术渗血增多血压下降。摆置侧卧位手术体位时,各种头低位时,由于腹腔脏器压迫膈肌使其下移受阻,或在安置侧卧位时,卡板位置过高、过紧以及安置俯卧位时,胸部受压,腹部未悬空等,这些均可致呼吸减弱而引起呼吸困难。在侧卧、仰卧或坐位姿势中,如果头颈前屈过深,容易导致上呼吸道梗阻。气管插管全麻的患者,也有导管折屈梗阻的可能。

2.3体位变化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手术中外周神经损伤的5个主要原因是牵拉、压迫、缺血、机体代谢功能紊乱以及外科手术损伤。当压力和压迫时间达到一定阈值时有可能导致神经损伤并伴有临床症状。在全身麻醉后,患者的肌肉松弛、生理反应减弱,组织、神经、血管所受的压力和牵张力超过其代偿程度易造成损伤,也可因神经生理位置表浅、手术床的边缘、不平整的敷料直接压迫或因手术操作、麻醉过浅而使术中体位改变等诸多因素,造成易出现神经损伤。例如侧卧位时上臂过度受压可损伤臂丛神经[3];平卧时上肢尺神经沟若卡于床边缘则可能损伤尺神经;在截石位时,腓总神经可因膝外侧受到支架或其他硬物挤压而受到损伤。轻者术后出现肢体麻木,压迫时间较长者甚至可能出现运动功能受损。较易受损的外周神经有:颈丛、尺神经、桡神经、臂丛、腓总神经等。

3常见体位并发症及预防

3.1常见体位并发症

3.1.1压疮压疮的定义: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使皮肤失去正常生理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压疮最早称为褥疮,压力不均匀是造成压疮发生的因素。在手术中由于麻醉药物的作用和肌肉松弛造成动脉血压低于外界压力(体重),以致组织缺血坏死、血液循环遭受强大干扰,常好发于头部、骶尾部、上臀部、肘部、足跟部、下臀部、膝部、踝部、耳部、脊椎、肩部等突出的部位。

3.1.2压疮好发的高危人群脊髓损伤手术病人;神经血管手术病人;较长时间俯卧位病人;较长时间侧卧位病人。

3.2术中压疮的预防

选择合适的体位垫;重点受压部位贴压疮贴;避免拖、拉、推,动作要轻柔;术中注意保暖;分散手术体位带来的重力,减轻接触面压力;保持血液的正常循环;保持受压部位干燥,避免潮湿;注意床单位保持平整、无碎屑。

参考文献

[1]王宇,张峥.手术室护理技术手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67-177.

[2]殷磊.护理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16.

[3]计惠民,徐归燕.病人体位变换与移动的护理援助[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1999,18(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