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学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感受质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3

高学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感受质性研究

李永强冯金河李曙亮

李永强冯金河李曙亮(河南省洛阳荣康医院河南洛阳471013)

【摘要】目的了解高学历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心理感受,以期为高学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方法采取深度访谈法访谈7例大学本科以上精神分裂症患者,将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出主题。结果共形成6个分类主题,得到了高学历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及治疗过程中各种不同感受、需求和建议。结论高学历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发病及治疗过程中有共同的心理感受,需要医护人员给予重视。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高学历心理感受质性研究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精神疾病,常有特殊的思维,知觉,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1]。病程迁移,缓慢进展,有发展衰退的可能。患病率0.66%,多在青壮年起病,精神分裂症患者承受异常的心理、精神和社会压力。目前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感受的研究较少,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内大学大量扩招,目前国内青壮年患者的学历普遍提升,高学历患者也不断增加,高学历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及治疗要求也提高,更重视心理状况的恢复和社会功能的恢复,而心理治疗的质性研究日益受到关注[2],本研究主要总结对高学历患者发病、治疗康复期间真实的心理感受,以期给精神分裂症的心理治疗及临床康复提供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共总结了7位本科以上学历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后的心理体验。患者甄选条件为:①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②年龄在20-35岁之间;③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④入组时PANSS量表评分高于60分;⑤签署知情同意书;⑥排除严重躯体疾病和成瘾性物质依赖;7名患者的基本情况见表1。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EdmundHusserl(1964)观点构成的理论方法进行,记录高学历精神分裂症患者阳性症状出现及消失后的主观体验,并视作所有高学历精神分裂症患者起病和康复后的真实体验。本研究以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方法为指导。主要的研究工具是半结构式访谈提纲,这种访谈提纲的运用使被访谈者在特定的范围内进行经验的叙述,顺序可以不同,主要问题包括:您刚得病时的反应是什么?最大的烦恼和压力是什么?发病过程中你觉得最难对付的是什么,您需要的帮助是什么?出院后你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你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此研究在单独的心理访谈室中进行,脱离封闭病区,患者感到轻松,时间充足。

1.3资料收集方法

本研究采取深度访谈法获取受访者的真实体验和感受,并做笔录。访谈人员是经过专业培训的精神科医师,访谈过程中运用Minichiello等提出的刺探和引导方法,使受访者更深入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关心、担忧。

1.4数据分析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Giorgi的现象学分析法[3]进行资料处理与分析:①阅读资料;②将资料分为多个部分寻找“意义单元”;③澄清并描述意义单元之间及其与整体的关系;④描述现象结构;⑤形成整体性结构描述。

1.5研究的严谨度

本研究的严谨度依据Lincolin和Guba提出的可信赖度4个标准:①确立被访者的信任,研究者具有一定的访谈训练和经验;②推广度:本研究共访谈7例个案,所形成的概念对临床实践有推广意义;③可靠度:研究者亲自访谈并记录,并经具有丰富经验的第二人核对,资料是在不同的时间内完成;④可确认度,将所有资料予以保存,分析结果有第二名研究者验证。

2结果

2.1恐惧无助

恐惧是患者的首发反应,对突然出现的幻觉和妄想感到陌生,但又真切存在在自己的思维中,由于不了解,感到惊慌所措,无法应对,也无法与家人交流。往往采取封闭自己,或者服从幻觉和妄想的指令,因而产生行为方面的异常,一般表现话少,注意力不集中,或者闭门不出,或者逃离家庭,寻找安全庇护。个案a:走在大街上突然感觉到周围人对自己变得不一样,都在在窃窃私语,用异常的眼光看自己,似乎能看透自己内心的想法,并在密谋怎么样对付自己,回到家里,气氛也不同起来,邻居不停的通过敲击墙壁或者过分关心的态度来串门,窥视自己的一切,父母亲的行为也别有用心,感觉自己已经无路可走,遂采取了逃离家庭的方法,在逃离的过程中仍感觉不安全,路上有父亲派车跟踪,加州牛肉面大王也被收买,吃过饭后明显感觉肚子不舒服,脸上出黑斑,肯定是父亲在暗中搞鬼,无论自己怎么样逃避,也摆脱不了父亲撒下的天罗地网,感觉整个世界都在针对自己,恐惧不安,如惊弓之鸟。个案B:耳边突然出现幻听,患者表示:不仅仅是听见,自己的内心感觉也和幻听内容比较符合。认为女朋友和家人通过高层关系,对其进行迫害,因而反复多次到女友家吵闹,报警,让警察来保护自己,后来觉得警察也被收买,深感即将大祸临头,但又毫无办法应对迫害。后来逃离家庭,到外地避难。

2.2深信不疑

虽然访谈的患者均为高学历人群,由于精神科知识的普及不够,患者和家人都不能及早认识到疾病,随着患病时间的延长,患者逐渐被固定的幻觉和妄想所控制,并对其深信不疑,而对正常社会常识认识退化,社会功能和社会检验能力减退,甚至有些家属被患者的症状所影响,也否认患者的疾病,并且帮助患者采取一些不合常理的活动,使患者对被害妄想的主题更见坚信。例如患者b的父母受儿子精神症状的影响,多次带着礼品陪儿子到儿子女友家进行沟通,劝对方不要在加害其儿子,并和110警察发生争执,扬言要上告中央等等。

2.3对抗治疗

当患者出现明显异常后,家属往往会提出治疗意见,但此时逐渐固化的精神症状往往使患者拒绝治疗,多数患者感觉自己的思维和感觉是清晰的、明确的,因而对治疗的拒绝较强硬,经常采取暴力手段,经过访谈,我们发现此时患者对疾病的恐惧是次要的,而多数把要求治疗泛化为被害妄想的一部分。7例患者均未提及对疾病及医院环境的恐惧,强制入院时患者均认为是被害主体派人来加害自己的,是被害的泛化。因此,患者对抗治疗的主要原因仍是和精神症状有关。患者a:认为医生和护士都是被父亲收买过的,不愿意吃护士发的药,找机会就想逃跑,不想落入父亲设计好的圈套。

2.4强烈的病耻感

患者住院治疗后,随着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患者异常思维和行为常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消失,患者思维迅速纠正,从精神科诊断标准分析,此时患者的社会活动和现实检验能力和正常人几乎没有差别,对于自己疾病时的表现感到困惑,不理解,并且部分患者觉得荒谬而加以隐瞒,很难主动描述发病时的情况,需耐心引导,才能部分获得,大部分以记不清,或想不起为借口加以推脱,主要原因在于对发病时的想法和行为感到害羞和耻辱。病耻感与许多社会偏见相联系,一直以来患者及其家属认为被诊断为精神疾病,将使他们遭受歧视、排斥、被人看不起、抬不起头来,因而讳疾忌医[4],但随着康复指导的深入,患者基本能逐步讲述自己的感受。

2.5精神分裂症后抑郁

随着精神症状的消失,以及对疾病预后的不断认识,7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表现,这可能与患者的高学历相关,患者在发病前受过良好的教育,对自己的要求均较高,均有和同层次人一样参加社会活动的要求,但因为疾病的影响,与同层次人存在一定的差距。他们的心理体验主要集中在:①怨天尤人,主要出现在在恢复早期,抱怨怎么偏偏就是自己得了这种疾病,对于如何治疗以及如何预防复发的关心不够。②自评下降,出现在刚出院接触社会时,特别是和同学交往进行横向对比,其同学大部分都能正常参加社会活动,或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此时患者逐渐出现自评下降,甚至有消极言行。③社会适应困难,患者出院一段时间后,经常能参加工作,但持久性和工作能力均下降。④对治疗缺乏耐心和信心,由于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有限,往往对治疗缺乏耐心和信心,7例患者虽能坚持药物治疗,但均多次要求减药,或反复询问何时能停用抗精神病药物,随着服药时间的延长,部分患者开始认为自己的疾病无法彻底治愈,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但由于患者受过高等教育,对社会功能的恢复比一般患者要求高,程度强烈,此阶段会产生对治疗和康复的摇摆不定,此阶段也是康复治疗的关键点之一。⑤社会支持匮乏,社会公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有刻板印象,如认为患者能力低下、工作难以胜任,性格脆弱[5]等,无论他们有没有亲眼看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只要听说是精神分裂症、住过精神病医院,就会对患者排斥,并产生心理距,7例患者出院后均感觉找到合适的工作较难,因病受歧视的情况较明显,这也是情绪低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2.6阴性症状

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以意志力减退为主的阴性症状,性格孤僻,社交交流减少,自觉没什么事情干,同时也不想去做什么事情,好像感情也消失了,没激情,在住院期间表现为整天无所事事,不愿参加工娱活动,对工作人员的指导被动服从。出院后则表现为工作积极性下降,对前途缺乏明确计划,个人生活及职业规划不详细等,这些阴性症状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整体的康复。

3讨论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探讨高学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感受,描述了患者在心理、生理、经济和社会各方面所承受的压力。目前由于国家对教育的大力扶持,高学历人群比例明显增加,相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高学历的患者比例也明显增加,这类患者由于文化水平高,理解能力较强,对社会功能的恢复要求较高,能很好的接受心理咨询师的指导,其发病后的心理感受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以上质性研究的结果,我们发现:①由于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不足(包括患者本人和家属),经常导致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不能进行及时治疗,高学历患者及高知识家庭也不例外。②社会对该类疾病的理解支持匮乏,给患者造成更多的痛苦和心理负担,③高学历患者对能否恢复社会功能要求偏高,但患者在发病后出现的恐惧、无力感、以及康复后的抑郁情绪,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能力的恢复。因此,作为精神科专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应熟悉患者患病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做到有的放矢,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进行有效干预,因势利导,主要在于加强对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推广,建立集医疗、护理、及社会支持为一体的保障网络,将有利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沈渔.主编精神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93.

[2]张日昇,徐洁,张雯.心理咨询与治疗研究中的质性研究[J].心理科学2008,31(3)681-684.

[3]GiorgiA.Thetheoryofthephenomenologicalmethodasaqualitativereacherprocedure[J].Journalofphenomenologypsychology,1997,28(2):235-260.

[4]蒋锋,汤宜郎,侯也之.精神疾病病耻感形成的相关因索及对策[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0):721.

[5]CaebelW,BaumannA,WitteAM,etal.PublicattitudestowardspeoplewithmentalillnessinsixGermancities:Resultsofapublicsurveyunderspecialconsiderationofschizophrenia[J].EuropeanArchivesofPsychiatryandClinicalNeuroscience,2002,252(6):278-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