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要做到“有备而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4-14
/ 1

采访要做到“有备而战”

李娜

李娜

(商水县电视台河南周口466100)

中图分类号:G2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000-01

电视节目的质量是电视台建台的生命线,任何一个质量差的电视节目,内容再好也无法体现出来。如何提高电视节目的质量是每一位采编人员所要思考的问题。因而要取得高质量的采访,就要求采访者必须提前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只有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个性与气质,熟练的活动技能与技巧,又使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采访事件之中,围绕采访的事实,明确采访目的,运用采访技能,才能整个采访活动的各个阶段如行云流水,流畅优美,富有感染力。

采访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采访活动能否搞好,是对记者各方面经验、能力、素质以及理论、政策、知识等水平的总体检验。因此,记者平时要花大量时间作准备。“养兵千日”,方能“用兵一时”。采访前,要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拟订采访计划和调查纲目,检查有关物质的完备情况。没有充分准备,就可能闹出笑话。例如:有两位记者去某镁矿采访,到达目的地后,有关同志送来了许多材料,但他们不去阅看材料,而是去看了场电影。第二天采访时,记者竟这样发问:请问你们矿的煤产量及开采设备与大同煤矿、安徽淮南煤矿等相比有什么不同?“竟将镁矿说成煤矿。顿时,弄得采访对象啼笑皆非。这样采访能成功吗?

报道思想的明确和新闻线索的获取,并不意味着采访活动的顺利,更不意味着采访目的实现。新闻采访作为一种复杂的意志行动,还包括记者头脑中对采访对象基本情况的熟悉,采访活动的计划拟定和方法的选定,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计划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求记者能够全面、合理的权衡,选择对现实采访目的最为有利,适宜的计划和方法。

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采访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形,某记者和某采访对象谈了半小时乃至1小时,费了好大口舌仍谈不到一块,于是或出现冷场或只得结束采访,原因只有一个,就是采访突破口没选准,直接依赖记者对采访对象特定心理差异是否有准确的判断,而对采访对象心理差异的准确判断,又直接取决于记者对采访对象基本情况的熟悉和研究程度的深浅。采访前了解采访对象,需要设法查阅有关采访对象的资料,并利用多种社会关系了解,分析采访对象的简介、专长、特点、爱好。此外,还要了解采访对象与所采访问题有何利害关系,是否愿意回答问题,会不会隐瞒事实真相等。

拟定采访计划和调查纲目。写采访计划和调查纲目,这是记者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更趋向一致,实现采访目的的不可缺少的一步工作。所谓采访计划,即指大体的活动步骤、方式,确定要访问的部门、人员名单及其先后顺序,设想一下写什么体裁,多少文字,采写周期。做到充分详实,这样采访时才可能一次性的把问题弄清楚,才可能质量较高的完成采访任务。我们采访时,需要尽可能多的问,当然是需要在对方时间许可的前提下。只有把问题问的详实具体,才可能在后期制作中有米下锅。当然也要把可能想到的画面、声音尽量的罗列出来,这个在做专题时特别重要。要不然在制作中会因为没有画面和素材三番四次的打扰采访对象。

检查有关物质的完备情况。中外采访学著作都指出,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记者带照相机、摄像机、录音笔等,事先要试一试机件是否过完好、运转是否正常。这些,虽属小事,但如果下乡、下山区采访,忘带了必用品是很糟糕的。所谓有备无患,就是要我们充分的准备好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以备不时之需。要以不变应万变,做到手中有粮心不慌。只有准备充足才能成功的达到采访的目的。

做一名好的记者就是要会观察采访现场的环境,及时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是一个记者应变能力的体现。这里面的学问很多,需要大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学习,才能够进步。

综上所述,采访前的准备是采访活动取得成功的基础,是采访活动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没有采访前的合理的、充分的准备活动,便不可能开展良好的采访活动,更不用说成功的采访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