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与静脉留置针应用于肿瘤患者化疗的效果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PICC与静脉留置针应用于肿瘤患者化疗的效果比较

徐静

徐静(河南大学淮河医院475000)

【摘要】通过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静脉留置针在癌症患者的应用比较,探讨如何减少癌症患者静脉炎及并发症发生率和再次静脉穿刺的发生率,从而提高癌症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静脉留置针癌症患者

【中图分类号】R7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3-0100-02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肿瘤患者化疗药物的静脉给药方法变得多样且不断更新[1]。目前临床肿瘤患者行化疗时最常采用的方法有使用外周浅静脉留置针和使用PICC导管两种。外周浅静脉留置针的穿刺通常是选用粗、直、弹性好的外周血管,避开桡侧血管和关节部位,且用于化疗时是当天置针,当天拔针;PICC导管则一般是从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穿刺,最终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处,留置时间在无特殊情况时是从化疗开始直至化疗结束拔管。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保护肿瘤患者静脉,减少患者的痛苦,本文对分别采用这两种方法化疗后患者的静脉情况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9月~2013年11月收治癌症患者67例,根据患者选择的输液途径分为两组,接受PICC途径输注者为PICC组,接受静脉留置针途径者为静脉留置针组。PICC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28~68岁,静脉留置针组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23~75岁,两组均为长期接受化学治疗以及高营养支持治疗的患者。

1.2方法穿刺方法A组采用BD外周浅静脉留置针(24G),选择外周弹性好,粗且直的上肢血管,以碘酊消毒一遍,酒精消毒两遍后穿剌,留置针进针角度以15°~30°为宜,进针速度不宜过快,应直接剌入血管,见有回血,降低穿剌角度(5°~15°)将留置针继续沿血管前行1~2mm,以右手固定针翼,左手持针座将软管全部送入血管。直接剌入血管比在皮下潜行后再剌入血管穿剌成功率高,穿刺成功后以3M输液敷贴(6cm×7cm)妥善固定;B组采用巴德4FPICC导管(型号18G)选择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以酒精消毒三遍,碘伏消毒三遍后,置入所需长度,穿刺后从回血帽观察回血,保持穿刺针的位置,隔无菌巾松止血带,轻压穿刺点上方止血,撤出穿刺针,固定,然后用肝素盐水抽吸至回血,连接肝素帽及密闭输液器。穿刺点放小方纱,用3M输液敷贴(9546HP)妥善固定,最后行X胸片检查,以确定导管头端位置[2],并以穿刺点为中心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4h。穿刺第2d再换膜1次,以后每2~3d换膜1次。

1.3.观察指标

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程度判断标准。I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II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III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3]。疼痛程度按数字疼痛程度评估表(NRS)。0表示无痛,10表示最痛。WHO数字分级法:0分为无疼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9份为重度疼痛;10分为剧痛。

2.结果

2.1留置时间

A组静脉留置针保留1~3天。B组PICC置管保留30~200天;

2.2疼痛比较

A组轻度疼痛10例,中度疼痛4例,重度疼痛3例,中、重度疼痛均同时伴有静脉炎Ⅱ、Ⅲ级。需拔除重新穿刺,B组未发生穿刺点与输液有关疼痛,

2.3静脉炎

A组25例,其中Ⅰ级16例、Ⅱ级8例、Ⅲ级1例,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条索状红线。采用湿敷1次/2h,每次20min,或美皮康敷贴,3~7天症状消失。B组4例,表现为沿置管方向红、热、疼痛。给予硫酸镁湿敷或美皮康敷贴后1天疼痛消失,4天后静脉炎痊愈。

2.4局部外渗

A组5例于置管后的2天出现药物局部渗出,原因是由于操作中软管进入静脉太短(最长2.5cm)及穿刺肢体过度活动引起液体自穿刺点溢出。结果均给予环形局部封闭或冷敷等对症处理后,均未出现局部皮肤组织坏死的现象。B组未出现一例药物外渗的情况;

2.5导管异常

A组发生留置针移位渗漏5例,经及时发现拔除;针头脱落6例,是由患者活动时不小心致固定松动;输液不畅10例,不能进行正常输液治疗,2例堵塞是留置针与肝素帽分离,因发生于晚上睡眠中,未能及时发现而引起导管堵塞,均给予拔管并再次行静脉留置针。B组1例导管渗漏发生于置管78天,破裂点在靠近连接器处,因导管壁较薄且柔软,患者剧烈活动时不小心所致。将渗漏处导管消毒后以无菌剪将破裂段剪去,再接上连接器,不影响导管的使用。1例管腔堵塞,原因是带管回家期间未按时来院封管换膜;给予肝素液1。25万单位溶栓后继续使用导管。

2.6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A组穿刺部位在手背,个人卫生清洁等一系列基本活动均需人协助,B组穿刺部位在肘部,不限制臂部活动,可以带管回家,个人卫生清洁等一系列基本活动正常。

3.讨论

药物对局部血管及组织的损伤程度,与药物的刺激性、药物浓度和药物接触组织的时间有关,即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持续对局部刺激可导致给药静脉和邻近组织发生肿胀、疼痛、血管硬化等炎症改变[4]。因此,我科采用临床对照的研究方法,对PICC置管与静脉留置针在肿瘤化疗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临床研究观察。比较两者得出:静脉留置针虽然摒弃了传统的每日静脉穿刺,可以轻患者痛苦,也在一定程度上了减轻了护理人员工作强度,但在化疗时外周浅静脉血管相对较细,容量小,血流缓慢,高浓度化疗药物停留时间相对较长,对局部刺激性强,血管损伤明显,易致血管塌陷、化学性静脉炎及沿血管走向色素沉着、药液外渗、组织坏死,且因静脉保护的原则,需要更换穿刺部位,而随着疗程的增加,反复穿刺,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而易致药液外渗[5],且护士的穿刺难度也会越来越大,不仅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PICC置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处,此处血管粗,容量大,血流较快,药物进入血管后停留时间短,且很快被稀释,故对外周血管刺激小,不易损伤和刺激外周血管,安全性更高[6],避免引起外周血管化学性静脉炎及沿静脉走向的色素沉着。PICC导管一次性置管,穿刺方法简单,易操作,最长可留置一年,可全程使用直至化疗结束,且输液方便,大大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护士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病人进行沟通及相关宣教;既减少了对静脉的破坏,保护了外周血管,又减少了因反复穿刺而引起的疼痛、感染、化学性静脉炎、药液外渗、组织坏死的发生,减少患者对化疗的恐惧感,提高患者的输液安全度和舒适度。

总之,与静脉留置针相比,PICC置管具有操作简单安全,不需要麻醉及缝针,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患者痛苦轻,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不受影响等诸多优势。虽然PICC有以上优点,但在使用过程中仍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处理不当,也可造成各种并发症,增加患者的痛苦,甚至影响治疗效果,依据PICC所致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只要严格规范技术操作,给予护理干预就能有效降低和预防并发症,因此,在肿瘤患者的化疗、抢救甚至高营养治疗中其临床应用价值显著高于外周静脉留置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石敏,吕安安,米堪民.静脉输液技术的新进展.中华护理杂志,1999,34(11):698-700.

[2]钱培芬,翁素贞.静脉输液置管与维护指南[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32

[3]张倩.PICC导管与前臂静脉留置针在化疗中的效果比较.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9):63-64.

[4]陈茹,陈岚,庄小环.影响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2):2018-2019.

[5]杨丽媛.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8):769

[6]郭瑜蒙,王芳.对比PICC及静脉留置针在肺癌患者化疗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2,33(35):7827-7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