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的课前调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7-17
/ 1

浅谈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的课前调查

薛莲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七中学小学部256505

摘要: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课前调查体验成为品德教学有效实施的必要前提。目标的明确性、内容的层次性与生活性是课前调查的前提保障。课前调查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调查,很快获得相关资料并把自己的调查结果进行交流讨论。正是有了课前调查,学生才能积累资料,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让他们畅所欲言,“课堂”真正成了学生的课堂。

关键词:课前调查生活性综合性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充分说明品德课不仅仅是让学生听老师讲课本知识,还要让学生直接参与实践活动,只有亲身体验才能引发学生道德认知,促进其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因此,课前调查体验这一教学环节逐渐成为品德教学有效实施的必要前提。

一、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前调查

1.目标的明确性

内容设计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和掌握。所以教师在设计题目时,应该紧紧围绕课标,抓住教材的内容,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好适合学生的课前准备内容。在开展“《56个民族是一家》——民族知多少”这一主题活动前,老师考虑到学生绝大多的是汉族人,较少到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旅游,感性经验少,对少数民族的特点、风俗了解甚少。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各民族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体验到多民族大家庭里的愉快、幸福生活的感觉,我引导学生通过请教父母、查阅书报、上网等多种途径收集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鼓励学生与人合作获取信息。学生们都能积极参与,收集了各种图片及文字资料。在查阅收集的过程中,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地认识了各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为课堂上同学之间的交流展示、资源共享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内容的层次性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同阶段学生个人能力的差异决定了教师在设计内容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内容的层次性。不然,学生如因难度的问题而无法完成学习任务,那课前准备也就失去它的实际意义。面对中低年级的学生,设计的内容要简单、具体、明确。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和各方面能力的增强,设计的内容相对来说就要比较复杂、概括,这样才能给高年级的学生有更多的空间发挥他们的能力。

调查的内容就像一个面,低段孩子会一片茫然不知从何入手。因此,我们可以将内容设计成一个个问题作为切入点。当然,问题要具体可感,互有联系,使学生的调查有据可依。如:《我爱秋天》这一课前,我们要让学生课前调查秋天的生活周围有哪些变化。我们可以把调查细化成问题:秋天到了,你家附近的花草树木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如:田野、公园、小路等)人们的衣着打扮有什么变化吗?小动物在秋天里又有什么变化呢?(如:地上跑的、天上飞的、水里游的等)如果你还能发现除此之外的秋天的变化,那你就更棒了!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的调查有了奔头,有了内容,同时也由“扶”到“放”,给学生一定的留白,使调查结果求大同,存小异。

3.内容的生活性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因此,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要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这样联系儿童现实生活的德育才会有针对性,才是有效的。

如:《交通带来的问题》生活性很强,首先是课前调查学校周边的交通状况表,其次是学生汇报身边的交通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学生从生活中自己发现的,真实感受到的。

二、课前调查在小学品德课中的作用

1.课前调查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不打无准备之仗,方能立于不败之地。”要想打赢一场胜仗,就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上课也是如此。要想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有深刻的道德体验,并且把这种体验、认知转化成道德行动,课前调查必不可少。

2.课前调查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能力不仅包括学习能力,还包括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融入社会的能力等。传统的小学品德课堂以教师为主,强调了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现在的小学品德课堂已经不是知识唯一的来源,更加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前调查可以让学生走出学校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融入社会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在小组中的合作能力。

3.课前调查能够让教师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前调查来源于学生生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课前根据学习需要,让学生通过调查搜集,实地考察与教学活动有关的资料,课堂上让学生说出调查的收获和思考的问题,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新课程研究(上旬),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