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震性耳聋患者的诊断治疗

/ 1

爆震性耳聋患者的诊断治疗

王爱初王煜婷郭桂明

王爱初王煜婷郭桂明(山东省威海市立医院264200)

【中图分类号】R74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8-0215-01

爆震性聋指由于枪炮射击、炸弹及其他爆炸物爆炸时所产生的短暂强烈爆震和间断性脉冲噪声所造成的听力损害。压力波可引起中耳、内耳损伤、导致听力下降,多呈感音性聋或混合性聋。损伤程度与火炮种类、口径、发射频度、阵地环境、爆震源距离、方向及炮手位置、年龄和个体差异有关系。在病理改变上,鼓膜可以是内陷或破裂穿孔,鼓室最常见是出血、听骨脱位或骨折;出现内耳血循环障碍,耳蜗毛细胞损伤,耳蜗病变主要在距耳蜗基底圈9mm区开始,以第二圈损伤最重,外毛细胞弥散性或节段性破坏消失,严重者内外毛细胞全部破坏,基底膜塌陷,甚至螺旋神经节细胞及神经纤维亦变性。部分病变可波及前庭和三个半规管的壶腹嵴。

1诊断步骤

1.1病史采集要点

(1)有明确的受爆震损伤史。

(2)受爆震当时的经过与感受,既往是否有受爆震史或是否使用过耳毒性药物史等。

(3)老年人虽有明确的受爆震损伤史也应排除老年性聋的可能性,患者的职业有助于判断。

(4)全身的情况,尤其注意颅脑是否受伤的情况。

1.2体格检查要点

(1)一般情况大部分患者一般情况良好,但要注意精神状况。

(2)局部检查特别仔细地进行局部检查,应注意以下内容:

1)鼓膜可以是内陷或破裂穿孔,鼓室最常见是出血、听骨脱位或骨折,鼓室是否有液体。

2)排除耳部的陈旧性病变。

(3)全身检查不可忽视全身体格检查,应注意排除颅脑是否受伤。

1.3辅助检查要点

(1)纯音测听听力减退的程度与爆震的强度和受伤的部位有关。单纯中耳损伤常为传导性耳聋,严重的耳蜗损伤表现为感音性聋,兼有二者损伤的为混合性聋;听力损失多为轻到中度。损伤首先在6000Hz,其次是4000Hz。

(2)影像学检查不一定都能发现有意义征象。

2诊断对策

2.1诊断要点

2.1.1病史爆震性聋有明确的受爆震损伤史,应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受爆震当时的经过与感受,既往是否有受爆震史或是否使用过耳毒性药物史等,患者的职业有助于判断。

2.1.2临床表现受爆震后均有暂时性的严重耳聋,有的在最初几分钟内听不到任何声音,但不久又恢复,随后感觉耳鸣、耳痛、眩晕等。

(1)听力下降一般受伤后立刻出现,随后逐渐恢复,自l~2天或数周不等,但严重的爆震伤可一次致永久性耳聋。一般以感音性聋最多见,其次是混合性聋,传导性聋少见。

(2)耳鸣常与耳聋伴发,受伤后立刻出现,以后可以逐渐减轻,但持续时间较长,有的长期存在。耳鸣声音多为高音调噪声。

(3)眩晕中耳受伤者常有眩晕,一般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消失。眩晕严重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前庭功能失调等症状。

检查可见鼓膜充血、出血或穿孔,表面附有血痂,有时可见到听小骨脱位。听力检查多为感音性聋或混合性聋。听力曲线多为水平下降型、高音陡坡下降或斜坡下降型。有平衡障碍者,可出现自发性眼球震颤,前庭功能减退或消失。

2.2鉴别诊断要点

2.2.1噪声性耳聋系由于听觉长期遭受噪声影响而发生缓慢的进行性的感音性耳聋,早期表现为听觉疲劳,离开噪声环境后可以逐渐恢复,久之则难以恢复,终致感音神经性聋。属于职业病范畴,也有高频听力损伤为重的感音神经性聋,听力图在4000Hz处“V”型下降,但病变主要在耳蜗,常有重振现象。噪声除对听觉损伤外,还可引起头痛、头昏、失眠、高血压、心电图改变,也可影响胃的蠕动和分泌。噪声性聋常见于高度噪声环境中工作的人员,如舰艇轮机兵、坦克驾驶员、飞机场地勤人员,常戴耳机的电话员及无线电工作者、铆工、锻工、纺织工等。

2.2.2迷路振荡迷路振荡可以是爆震所致,也可以是颅脑受机械打击引起,听力障碍常为暂时性的,多在几天内恢复,极少数成为永久性聋。多伴有颅脑外伤症状,甚至有中枢神经或前庭功能障碍。

3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关键在预防。要佩戴防护耳塞、耳罩或头盔,既能防震又不妨碍通讯联络。受震时张口,用手指堵塞外耳道。

治疗上主要应早期治疗,用改善内耳微循环、神经营养药及有利于细胞代谢的药物或高压氧疗法可获得一定疗效。

3.1治疗原则

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挽救听力,预防感染。

3.2治疗计划

3.2.1中耳损伤单纯鼓膜穿孔,按外伤性鼓膜穿孔原则处理;听骨链损伤,应择期作鼓室成形术。

3.2.2内耳损伤一但确认了内耳损伤,譬如音叉试验示骨导听力下降者应及时治疗。①皮质内固醇;②细胞活力药:ATP及辅酶A等;③B族维生素如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④改善微循环药物如银杏黄酮苷、丹参、654—2、烟酸、低分子右旋糖酐;⑤高压氧治疗。

参考文献

[1]雷畅,崔德泉.爆震性耳聋的防治[J].实用医药杂志,2009年09期.

[2]王武庆,王正敏,田洁.鼓膜外伤性穿孔自然修复的实验研究[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