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民族音乐与世界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浅谈中国民族音乐与世界性

叶青

叶青

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世界上一个非常独特的艺术形式。中华民族的几千年的文明,创造了许多良好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形成了一个深刻的含义和内容丰富的民间音乐系统。这在世界音乐的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必须了解中国音乐,不只是唱一些中国歌曲,听传统音乐段落,还必须从民族,历史,地理的角度来研究中国音乐,了解中国音乐,了解中国音乐的真正理解的意义是,了解它是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和历史价值的音乐。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在世界音乐文化及其音乐发生、发展和繁衍的民族(种族或部落),改变它们生活有其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国也不例外。狭义上讲,中国民族音乐的所谓的世代是生活,繁殖在中国的各个民族群体的这片土地自古以来在其长期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创造的民族特色,反映了国家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乐。从广义上讲,是指中国音乐的世界,是与音乐的五声音阶特点。

在社会急剧变革的今天,人们浮躁的心理更加渴望艺术的抚慰,同时,也对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比之下,艺术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也要得到公众的认可,并且适应新时期的审美趋向和要求。所以,艺术要走向民众,要与时代同步,但怎样协调与民众、时代的关系,却是有必要商榷的。

民族音乐因为有较强的专业知识,需要观众有基本的鉴赏力,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民间音乐,以至于民乐愈来愈退缩于文人骚客的专属玩物。但如果为了追求市场效应,而降低艺术的含金量,采取取悦大众欣赏水平的方式让观众欣赏,则是对艺术市场化的曲解。艺术不是用取悦大众来赢得市场,以满足人们附庸风雅的!只有致力于提高音乐素养,才能培养一个健康的艺术市场。

“越是具有民族性的东西就越具有世界性”,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民乐也正因为其独有的中国特色,才能在世界乐坛占有一席之地。我们在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要大力推进理论和实践上的实践音乐的发展。科学的态度应当是用两条腿走路。以历史及未来的眼光鸟瞰,我们的音乐理想和希望更在后者而不是前者。贝多芬那世界性的音乐语言的运用决定了他首先是世界的,其次才是德国的.这也是一个特定的社会状况,社会和历史环境和我们的传统文化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换个方位思考,我们以往的音乐太过于注重民族风格的旋律音调,作曲技法单一,不注重个性,简单而武断地将作曲家的个性和民族风格对立起来,从而使作品失去活力。民族风格成为最高意义的共性,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作曲家个性的扼杀。这于我们音乐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世界性就是开放性、互融性、可持续发展性和全球范围内的所有民族群体的参与性这样几个方面,使各族人民真正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它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共同方向,具有光明的前途和强大的生命力,是任何势力都无法抗拒的一种历史潮流.在音乐上越来越需要一个桥梁做共同语言,就像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英语一样。世界音乐的硬件是管弦乐队,软件就是世界各民族普遍能够欣赏和理解的音乐风格。它应该概括和升华各民族的音乐语言,将它提升到一个不属于任何语言水平的民族音乐。它是作曲家的倾心创造,是音乐风格的技术方面的创造也包括在内的。世界音乐是相对于民族音乐而言的。它的音乐技巧、音乐风格上应远离任何民族音乐的特征,或从某个民族,但经过作曲家的精心提炼和再创造使世界各民族普遍都能够享受它、接受它。前者如德彪西,勋伯格,后者如肖邦以及民族音乐派。这是世界语的音乐。当然,并非所有的新音乐都是世界的,它如果不是我们共同理解和接受的世界音乐,音乐恐怕无法计数。现在,我们的紧迫任务是寻找到一个与音乐语言的沟通的世界,世界语只用此来表达自己,能够让世界真正了解我们。古典,浪漫,印象派这些得到全球共识的音乐世界音乐的一部分。他们是世界上第一个人类,自己的民族。因为它的民族性,即区域,独特的,难以与世界沟通的民间音乐,客观上阻碍我们对他人的理解。这也导致事实上,我们是被动和尴尬局面。音乐发展的某—阶段,民族风格的音乐发展是必然存在的,但不是民族性的民族性格,做一个闭环,但应该是开放的沟通与外部世界的世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水不腐,继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只有清楚地知道这些,才可以真正确定的音乐发展方向。

艺术,有其自身的长处与不足,民乐也是如此,乐器性能展现其独特的魅力,同时在一些表现力上,存在着缺憾。但在提倡世界文化交融的今天,不应该放弃自身的艺术特色,而是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前提下,与其它音乐类型交流。

民乐的魅力,是中国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文明和探索得到的民族音乐发展的结晶,民乐的发展,不应当是“取长补短”,而是“超越”,充分发挥民族特色。

最后,形式的更新并不意味着艺术的创新!传统民乐在与

代文明的碰撞中,需要不断创新,不仅沉迷于已有的经典名曲经典部分,而是要演奏属于时代的音乐。

参考文献:

[1]邓光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

[2]叶鲁,《民族民间音乐研究》,1982年,

[3]宋样瑞,《关于中西比较音乐研究的思考》,1993年

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