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腺癌及Barrett食管中EGFR的基因突变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2

食管腺癌及Barrett食管中EGFR的基因突变研究

杨维斌1周新民2张文平1任雪英3

(1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心胸外科山西长治046000)(2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胸外科湖南长沙410000)(3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妇产科山西长治046000)

【摘要】目的:探讨Barrett食管(BE)是食管腺癌(EAC)中EGFR的基因突变因素及影响。方法:选取105例EAC及BE的患者标本,3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的患者标本,采用EGFR抗体和其突变特异性抗体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IHC)用突变特异性抗体检测这些患者是否存在EGFR基因的突变,并对突变特异性抗阳性标本进行DNA测序,探讨食管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腺癌的转变过程中基因、分子水平的变化。结果:在105例EAC及BE标本中,11例IHC染色阳性。在这些阳性标本中,6例被检测到EGFR基因外显子19缺失,5例被检测到EGFR基因外显子21的L858R发生替代突变。阳性检出率为10.5%。30例ESCC患者标本未发现EGFR基因的突变。结论:部分EAC及BE患者存在EGFR基因的突变;EGFR基因的突变可能在EAC早期转变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利用EGFR基因的突变特异性抗体作为一个预测性的生物标记物,评估食管上皮异型化与腺癌发生的风险,并指导食管腺癌患者靶向治疗的病例选择。

【关键词】食管腺癌Barrett食管;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

【中图分类号】R7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5-0151-02

食管腺癌(EAC)已经取代食管鳞癌成为常见类型,Barrette食管(BE)属于EAC的癌前期病变[1]。进行一项关于哪些BE的患者可能发展为EAC的相关性研究将为未来的EAC和BE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在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EGFR基因突变过程中,使用兔免疫抗突变基因EGFR的单克隆抗体进行检测的方法,对于NSCLC患者的EGFR基因突检出率为特异性为84.6%[2],证明其有较高的有效性、准确性和实用性。这使得对EGFR基因突变的检测更加简单和实用。鉴于兔免疫抗突变基因EGFR的单克隆抗体的特点,我们将其用于对EAC和BE患者的检测。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收住入院并通过病理组织学诊断为EAC和BE的所有患者,和通过病理组织学切片诊断为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EAC和BE患者蜡块标本105例,ESCC患者标本30例。

1.2方法

收集患者的新鲜标本备用,采用EGFR抗体和其突变特异性抗体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IHC)用突变特异性抗体检测,试剂采用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5B7)兔单克隆抗体试剂试剂盒,试剂盒将每个抗鼠和抗兔的lgG分子与辣根氧化物酶聚合,所形成的聚合物直接与一抗结合,从而放大了抗原抗体结合的信号。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切片,记录染色密度和阳性百分比。根据记录情况对染色密度进行评分,进行阳性结果判定。

2.结果

2.1EGFR基因突变的结果

在105例EAC和BE的标本中,11例组织中存在EGFR基因突变,突变率为10.5%(11/105),在30例ESCC的标本中未发现有EGFR基因突变,突变率为0%。

2.2EGFR基因突变的性别构成

在105例EAC和BE的标本中,有78例为男性患者,有27例为女性患者,其中男性患者中有8例被检测出EGFR基因突变(10.3%,8/78),女性患者中有3例被检测出EGFR基因突变(11.0%,3/27)。

2.3EGFR基因突变的年龄构成

在105例EAC和BE的标本中,年龄分布为45至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岁。

2.4EGFR基因突变的病理构成

在105例EAC和BE的标本中,其中有EAC患者92例,有11例被检测出EGFR基因突变(9.8%,11/92),在13例BE的患者中,有2例被检测出EGFR基因突变(15.4%,2/13)。

3.讨论

EAC、BEEGFR的基因的突变存在复杂性和多样性。根据目前已有的研究结果[3]显示,EGFR酪氨酸激酶结构域改变有数十种。EGFR基因突变位点主要集中位于外显子19和21,其他部位并未见发生,其中外显子19的缺失突变和外显子21的错义突变类型占据所有突变的全部。外显子19的缺失突变几乎均引起四个氨基酸的丢失。在本研究的105例EAC、BE的标本当中,我们共检测出有5种突变类型,其中4种突变位于外显子19;其中1种突变位于外显子21。本研究显示,EGFR基因的突变在BE和EAC的患者中都有存在,说明在EAC的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腺癌转变过程中,EGFR基因的突变已经存在,并且发挥重要的作用。而关于ESCC的患者,并未发现有EGFR的突变,说明ESCC的发病与EGFR基因的突变无相关性。

关于EGFR基因突变检测的方法,文献报道主要来源于国外[4]。此项研究中,我们同样应用兔免疫抗突变基因EGFR的单克隆抗体对105例EAC和BE的患者标本进行了检测,发现在105例EAC和BE的患者标本中,有11例的抗体染色呈阳性结果,同时对这11例的标本进行了DNA的基因测序,发现在这11例的标本中,EGFR基因突变主要位于外显子19和21,其他部位并未发生,并且没有重复突变的发生,亦没有发现新的突变类型。这表明,兔免疫抗突变基因EGFR的单克隆抗体对EAC和BE患者的EGFR基因突变检测的特异性为100%,这与其对NSCLC患者的EGFR基因突变的检测相似,证明其同样对EAC和BE患者的EGFR基因突变检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在关于gefitinib治疗EAC的临床试验中,发现了gefitinib治疗效果与gefitinib治疗NSCLC的效果相似,本研究检测到了EAC和BE的EGFR基因存在着突变,并且发现其EGFR基因突变的类型与NSCLC的EGFR基因突变的类型相一致,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gefitinib可以通过调节Akt蛋白的表达,抑制EGFR自身磷酸化而阻滞传导,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实现对肿瘤的治疗,我们可以预测EAC的gefitinib的靶向治疗,可以通过检测EGFR基因是否有突变状况来决定是否对其进行gefitinib的靶向治疗。

【参考文献】

[1]尹霞.Barrett食管早期癌变的内镜监测与病理相关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3.

[2]杨小平.食管癌及Barrett食管的发病趋势、流行病学、内镜及病理特征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15

[3]林经纬.食管鳞癌中EGFR、HER-2、PIK3CA、P53基因突变与预后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6.

[4]NovotnaK.,TrkovaM.,PazdroA.,陈云茹.TP53基因在非增生不良性Barrett食管中少有突变[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胃肠病学分册),2006(Z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