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体育教学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2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体育教学研究

陈曦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安徽滁州239000)

本文系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护士职业素质视角下体育教学创新研究(azjxh17129)

阶段性成果

摘要:新课标改革的深入开展对当前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体育教学作为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社会工作适应能力的重要学科之一,也应在此背景下加强教学模式的全面改革。本文就基于此,对高职护理专业体育教学进行相关研讨,旨在切实发挥出体育学科教学价值,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体育教学

前言:

随着高等教育逐渐趋向于大众化发展,高职护理专业作为培养我国医疗护理行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也应将教学着力点放置在学生体育能力及心理素质的培养上,针对护理专业学生特征,科学构建体育课程体系,以此提升体育学科教学质量及效率,突出护理专业职业特色。

1、高职护理专业体育教学困境分析

1.1体育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过于老旧

在现阶段高职护理专业体育教学期间,存在着体育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过于老旧问题,严重滞后了体育教学事业稳定有序发展进程。具体而言,部分高职院校所应用的体育教材没有及时更新,教材内容过于单一且缺乏趣味性,难以激发出学生学习兴趣[1]。不仅如此,体育课堂依然以教师为中心,授课方式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造成体育教学质量及效率始终处于有待提升的阶段。

1.2尚未明确体育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设置及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执行依据,但由于高职院校过于重视护理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的培养,导致体育教学在护理专业总教学体系中处于较为弱势地位,体育教学目标尚未明确或参照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目标,造成体育教学效果不佳,学生难以通过体育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1.3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有待提升

由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性别结构不平衡,女生数量居多,大大提升了体育教学难度,学生不愿在繁重的课业学习后再进行剧烈或难度较大的体育活动,使得体育教学专业性及规范性不高。由此可见,为切实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体育教师应深刻认知到高职护理专业特征及学生个性化需求,转变原有课堂结构,促进体育教学的高质高效开展。

2、提高高职护理专业体育教学有效性的路径探索

2.1结合护理专业特征,明确教学目标

为切实提高高职护理专业体育教学质量,体育教师应结合护理专业特征,制定出更具长效性及科学性的教学目标。首先,认清体育教学价值,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及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为主[2];其次,依照护理专业职业特征,在确保体育教学能够发挥出其基本教学价值的基础上,应用多样化教学手段;最后,依据高职院校办学特征,注重在体育教学教学目标中明确学生的职业定向,提升学生对体育教学开展重要性的认知度,使其能够良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

2.2依据学生个性化需求,严遵教学原则

高职护理专业体育教学开展期间也应结合社会发展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出的要求,依据学生个性化特征,严格遵守体育教学原则。现阶段体育教学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专项性原则。依据高职护理专业职业特征及体能需求,帮助学生构建起提升自身身体素质的专项性课程结构,让学生依照自身主观能动性意识自主设计锻炼计划;第二,合理性原则。在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应以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身体素质差异性为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及运动强度,在满足学生身体素质锻炼目的基础上,保障学生对体育锻炼强度的适应性;第三,融合性原则。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最大的不同点就是的体育教学活动极为丰富,锻炼途径及形式种类繁多[3]。因此高职护理专业体育教学也应注重融合性原则,依据护理专业职业特征,将教学内容及锻炼途径有效的融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切实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2.3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在当前高职护理专业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切实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举例而言,教师可依据高职护理专业职业特征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之上要求学生分组进行体操及哑铃操的锻炼,由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多数为女生,对此种活动量不大,塑性效果好的体育锻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积极投入到体育学习之中,切实提升了体育教学质量。

不仅如此,在构建体育课堂体系期间,教师也应充分尊重学生主观意识,让学生自主的选择体育授课内容,诸如各种球类体育活动、游泳、田径等,以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体育潜能,达到更好锻炼身体素质,适应后期高强度工作生活的教学目标。

2.4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构建健全教学评价机制

高职护理专业生源覆盖面广,学生身体素质及对体育教学态度存在明显差异性,因此需当前体育教师做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构建健全教学评价机制的工作。一方面,采用分层教学评价模式,依据学生身体素质的不同调整评价标准与评价侧重点;另一方面,注重教学评价机制的客观性及全面性,结合学生学习态度、在课堂中的日常表现及体育活动考核成绩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评价,使评价机制能够切实反应出体育教学效果,为高职护理专业体育教学的深入改革做足万全的准备。

总结:

总而言之,高职护理专业体育教学的开展应首先明确学生在校学习及社会工作需求,切实增强体育课堂中的竞技性、应用性及趣味性,遵守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为向社会输送大批具有综合素质的护理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妤,雷世平.高职护理专业职业性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职教通讯,2010(11):75-78+93.

[2]刘延宁.高职护理专业体育教学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4):63.

[3]周晴,杨孟欢,郭静,杨小彬.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体育课程设置研究[J].武术研究,2016,1(03):137-138

作者简介:陈曦(1990.02-),男,安徽省明光市人,助教,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