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深圳京基100VS华润万象城为例探讨大规模城市综合体建构的多维考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2

以深圳京基100VS华润万象城为例探讨大规模城市综合体建构的多维考虑

蔡金哲

44152219860428xxxx

摘要:本文基于城市综合体作为城市公共领域的视角,以京基100中心广场(简称“京基100”)及华润万象城(简称“万象城”)为例,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城市综合体在不同的街区布局模式下,在功能、交通、形态、空间等维度的实效差异。

关键词:城市综合体;功能;交通;形态;空间;效能

1.项目概况及可比性分析

京基100与万象城均同位于深圳罗湖区蔡屋围金融中心商圈核心位置。京基100位于深南东路以北,而万象城则位于深南东路以南,两基地平面直线距离仅约400米,步行时间仅需5分钟左右。定位上,京基100和万象城都是为中高端的产品,其商业运作模式都是以社区购物消费为基础支撑,两者的主要数据列表如下:

综合来说,无论是从项目区位、规模、主导功能还是单一街区的尺度,两者都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区别在于街区模式上京基100属于单一街区模式,万象城属于跨街区模式,其总体布局及实效差异是本对比研究所关注的。

2.各个维度的分析比较

2.1功能组织比较

由于京基100属于单一街区的城市建筑综合体,基于这种模式下做高容积开发,同时要兼顾诸多功能的合理布局是具有相当难度的,在功能分区上不会出现清晰的界限。

相比之下,万象城因采用了跨街区模式,在功能的分区上就显得较为清晰、独立。基地被东西向的书城路、嘉宾路分隔而成北、中、南三个区,而且每个街区都有着明显的主导功能:北区以办公功能为主,中区以商业功能为主,南区以居住酒店功能为主。

2.2交通组织比较

2.2.1综合体外围交通组织衔接

在总体交通环境方面,京基100与万象城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别。

从京基100建设用地所处的具体位置考究,它所拥有的交通区位条件并不算优越,基地的四边甚至没有一边紧邻城市主干道。

对比之下万象城就有着相当优越的交通条件,基地北边紧邻城市主干路深南大道,东边紧邻城市次干路宝安南路,采用跨街区模式的万象城在各区也具有较高的可达性,路网方整且联系性强,同时,在北区也设有下沉广场驳接地铁大剧院站,具有相当的交通便利性。

2.2.2综合体自身交通组织

在两种街区模式下,京基100与万象城各个功能区的交通组织也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异在于相对京基100,万象城采用跨街区模式,交通子系统更加完善,具有更高的可达性。

京基100的购物中心(KKmall)在北、南、西三面临城市道路。在临城市道路的3个方向分别设有客流入口,其中西入口为最主要的出入口。而万象城中区的购物中心,由于其四周都为城市道路,4个方向都设有客流入口,这一点是KKmall不具备的优势。

在办公塔楼方面,京基100的办公塔楼“京基100大厦”虽四面环路,但只有西面为城市道路,相比之下,万象城的办公楼“华润大厦”则三面临城市道路,道路子系统拥有极高的可达性。

在住宅、公寓、酒店方面,京基100每栋塔楼都在首层设置有相对独立的出入口;而万象城的住宅、酒店区独立于南区,其中还规划了一条服务型道路从地块中间穿越,把地块划分成两个“公和私”“动和静”相对比较完整的地块。

2.3形态塑造比较

对比京基100与其周边的建筑体量,周围的建筑以小体量为主,其体量与周边城市肌理尺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通过实测数据综合体的贴边率70%也显得尤其高,整个综合体就犹如坐落蔡屋围的庞然大物。

反观万象城的平面尺度,它与周边的城市环境的契合度表现得相对积极,在街区的尺度上以及南北区的建筑尺度上都能够与周边的城市形态、肌理良好的契合。

2.4空间营造比较

在空间营造上,不一样的总体布局自然产生不一样的空间效应。

京基100由于超高强度开发,建筑覆盖率相当的高,其室外的开敞空间显得尤为不足,只能通过界面的进退来塑造室外开敞空间在形态上的收放,场所感缺乏。

而反观万象城在这方面却能够给人不一样的体验,在南区和北区都腾出一定的面积做开敞空间及绿化,为在该区域活动的人群提供一个能与城市环境进行交流、融合的休闲空间。

3.对比总结与思考

大规模、高强度的城市综合体在两种街区模式下伴随着不同的效能体现,主要表现在功能、交通、形态、空间等各个方面,设计师进行大规模城市综合体设计时,无论是选择哪种形态模式、街区模式以及建筑布局,都必须注意几点:

在功能的上,功能的组织应考虑各个分区建设在设计、融资、分期、所有权分配等方面的灵活性。

在交通上,街区路网的规划应尽可能的考虑路网尺度的舒适性,便捷性,应注重交通路网的微循环,方便行人及车辆的渗透,更好的服务各个功能。

在形态上,综合体作为城市单元的一份子,必须回应城市环境所提出的资源要求与制约条件,注重街区形态、建筑形态、体量以及界面等与城市之间的复合关系的协调,以推动城市更健康的发展。

在空间上,大街区布局模式更容易塑造丰富的室内空间,而跨街区布局模式更容易塑造富有活力的外部空间,达到空间渗透的目的。空间渗透可以模糊城市中的各种界限和空间限制,形成高度复合极具生命力的城市空间。

综合体的建设无论是选择哪种形态模式、街区模式以及建筑布局,都应以人为本,将人的流动作为优先的考虑要素,注重空间的可渗透性、可感知性,以一种有效的、愉悦的方式将人流带入综合体,形成综合体与其周边环境的完美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