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2

浅谈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房贤启张富成

山东省安丘市大盛镇大盛小学房贤启张富成

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我通过寻求新颁布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与小学学段学科核心素养的对应与衔接,结合现实发展的实际状况,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实施策略。

培养规则意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已成为当前教育的重中之重。依靠被动的课堂学习是难以达到培养目标的,只有倡导体验式学习,才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以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法治教育更多采取实践式、体验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与法治事件、现实案例、常见法律问题紧密结合,注重内容的鲜活,注重学生的参与、互动、思辨,创新形式,切实提高法治教育的质量和实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体验式学习为学生营造了接触生活、探究知识、提升素养的学习氛围,能够让学生在情境中求知,在求知中体验,从而领悟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魅力。

“课间十分钟”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校园生活真快乐”中的第三个主题。教材展示了很多图片,呈现了多种课间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课间生活,感受校园生活的快乐。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课间游戏乐分享”活动:

1.介绍游戏。请同学们介绍自己喜欢的游戏玩法,在学生介绍时,教师有意识地把游戏图片分成三类(安全室内游戏、安全室外游戏、不安全游戏)贴在黑板上。请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游戏,并说出理由。

2.开展活动。带领学生到校园中开展分组游戏活动,活动前进行分组,有的组做游戏、有的组观察。回到教室后,学生再进行讨论补充。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游戏中发现了哪些新问题?又找到了哪些小窍门。指导学生进行室内活动,给学生一些时间,试着玩一玩。

3.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在游戏中要注意哪些规则?有什么必胜的窍门?通过体验活动,学生渐渐领悟:游戏的时候,要学会开动脑筋,寻找窍门,增长生活智慧;要学会选择有益身心的课间游戏,注意自我安全,遵守游戏規则;要做到室内外结合,动静结合,体验和感悟课间游戏的快乐。

这些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亲自去观察、记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体验、发现的过程,是自主探究的过程。活动提升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使他们体验到了学科乐趣,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学生在活动中初步理解遵守规则的意义、初步建立规则意识,达到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小学低年级段的教学要求,为培养学生的社会法治意识奠定良好基础。

培养理性思维

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法治教育要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贴近青少年生活实际,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合理确定教学重点和方法,注重知行统一,坚持落细落小落实。”

《可爱的动物》是《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个主题。这个主题注重人与身边动物的共在共生意识,注重人与动物友好、和谐相处习惯的养成,是达成单元目标的重要内容。低年级的学生有着丰富的情感和同情心。他们喜欢观察动物、模仿动物,也喜欢和动物相处。但是,因为尚处于自我中心为主的年龄阶段,在和动物相处的过程中,时常因为对动物的盲目喜爱,往往以自己的感受和意愿来对待动物,缺乏站在动物习性的角度去关爱动物的意识。有时因为法律知识匮乏,甚至出现食用、伤害野生动物,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问题。因此,引导学生学会建立人与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在课堂上,我请学生现场演绎《明明和麻雀》的故事,重点展现小麻雀被抓住又被放了的心情变化。然后,请学生分组讨论:

1.猜一猜,关在笼中的小麻雀会有什么感受和想法?如果小麻雀没有被放掉,会怎样?

2.说一说,明明那么喜欢麻雀,为什么又把它放掉?我们该向他学习什么?

3.论一论,怎样做才是真喜欢动物?

经过讨论交流,我适当补充:“麻雀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现在猎捕、出售、食用属于违法行为。明明把小麻雀关在笼中的行为,不仅伤害动物朋友,而且可能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麻烦。所以我们不应随性喂养小动物,应该学会理性对待动物朋友。”

这个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换位思考,体会动物被剥夺的自由、被适当的关爱的情感,明白动物需要自由的道理,真正懂得有时候正是因为我们喜欢、不替动物着想,反而给它们带来了伤害,甚至给自己带来麻烦。

所以,喜欢动物要用正确的方式,只有尊重动物的习性,让它们自由成长才是真正的喜欢。在生活中了解小动物的习性和饲养方法,能更好地照顾喜欢的小动物。学生们通过对具体事例进行分析,将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提升对现实处境理性分析、正确判断的意识,发展承担伦理责任的能力,学生开始在理性精神的指导下开展生活实践。

培养责任担当意识

人文素养的发展需要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只有在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所传达的价值观产生心理认同,才会在行为上表现出一种自觉性,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积极参与,积极体验,从而自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

《上学路上》是《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个主题。教材中展示了很多图片,呈现了多种不同的上学方式,有上学路上的不同情景和学生常见的交通标志。这一课旨在引导学生知道常见交通信号标识的含义,从小学做遵守交通规则的小公民,为成为文明的社会公民奠定基础。

课堂上,设计活动,请某位学生模拟表演过马路,其他学生作为小交警进行辨析,还请学生讨论交流三种特殊情况下过马路的方法:怎么过没有红绿灯的马路、没有人行横道线的马路与有车辆遮挡的路口?并引导学生总结过马路的口诀:“过马路,要小心,先看左,再看右;回看左边来确认,细心谨慎行。”帮助学生们认真学习交通规则,严格遵守交通规则。

然后,针对生活中很多人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现象,引导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创作“安全行路小宝典”:有的学生自编“安全行路小童谣”,有的学生自绘“安全隐患口袋书”,有的学生自创“安全标志通关棋”。学生们热情地将“安全行路小宝典”送给家长或其他成人,向他们宣传正确的交通安全观念,提高他们的交通安全意识。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引导学生们关注社会,关注他人,以极大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参与到公共事务中,展现了新时期小公民的良好素养。

在培育学生责任担当意识时,我力求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我克服了以往教学中偏重道德认知的弊端,促使学生在“知行统一”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从而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体验中,轻松自如地实现教学目标,发展个人的素养。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建立理性思维、树立责任担当意识,完成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理念要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