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身来,建立有效的师生关系模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蹲下身来,建立有效的师生关系模式

欧阳茜

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瓯江小学325000

一、为什么选择做教师

为什么选择做教师?我想这个问题老师们或多或少都有思考过,结合书中所说,就我的理解归纳为以下五点:

1.需要一份工作,生存所需。

2.所学专业对口,顺理成章。

3.喜欢这个专业,喜欢这份工作,奔着理想而来。

4.喜欢孩子,喜欢这份工作,满足于现状。

5.喜欢孩子,深爱这份工作,追求自我的精神回报和成就感,把职业做成事业。

这五点,是起点,也可能是终点。我们的起点会有不同,我们到达的终点也会不一样,关键是在这条路上我们是否一直快乐着砥砺前行。很多老师没有思考透,出现了问题。一位老师这样描述:开始教学时,我想自己应该是一群渴望学习、探索、发现快乐的学生的领导者,可事实并非如此。我一点也不期望教学,害怕每天日头升起又得开始新的一课。不止是我,那些学生也有同感。我觉得自己像个监工,在一群想摆脱学习的懒惰的孩子头顶挥舞着鞭子。前年我们学校一位新老师就是这种情况。他教了一个学期提出辞职,觉得自己不适合做教师。他无法理解孩子们课堂上出现的不良语言和行为,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家人和学校领导屡次开导和劝慰他,最终他还是带着失败的伤痛心灰意冷地离开了讲台。

有些教师任教的学校工作环境很理想,而且是小班制,但他们依然感到不满和灰心。如果工作本身让人不满意,再多的薪水也带不来满足感。之前我总以为先有快乐的学生才有快乐的老师,其实反了,应该先有快乐的老师才会有快乐的学生。王菲有一首歌里的歌词写得非常好:你眉头开了所以我笑了/你眼睛红了我的天灰了/你快乐,于是我快乐。所以我想弄明白为什么做远比怎么做更为重要。明确了为什么做教师,我们再来看师生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师生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正面管教》里有一个游戏叫《请坐好》,参加者组成三人小组,每组中由一个人扮演学生坐在椅子上,另外两个人扮演老师站在椅子后面,各自把双手放在学生的肩膀上。老师的目标是要竭力让学生坐在椅子上,学生只要自然反应,出现了三种情况:第一种,学生想要站起来,他的整个心思都放在了思考如何击败控制他的那个老师或扯平的办法上,虽然他很难站起来但是他不会停止斗争,而站在他身后的老师明显感觉到了局面随时可能失控。第二种,学生只是看看老师没有行动,因为他看明白了,会徒劳无功,不如省点力气。第三种,学生经历一番尝试后彻底失望,最后不得不屈服。最糟糕的是后两种情况的学生都是以自我价值的极大损失为代价放弃努力而被迫屈服的。我们可以把老师的双手换成语言:

1.“快点坐好!”(命令、控制、指挥)

2.“你坐好点,如果你不想被批评的话。”(警告、威胁)

3.“你应该坐好一点,听话。”(说教,总是说“应该”“必须”)

4.“你可以先休息一会儿,等下再坐下来继续。(建议,提供解决办法)

5.“让我们算一算,只有五天就要期末考试了,你还是坐好复习吧。”(教导、讲理、推理、摆事实)

6.“你坐不好吗?”(判断、批评、不认可、指责)

7.“他都坐好了,你还不快点坐好!”(谩骂、归类、嘲笑)

8.“你怎么这么好动,坐都坐不好呀!”(说明、分析、诊断)

9.“你坐得真端正,老师都忍不住想多看你几眼。”(赞扬、肯定、给予正面评价)

10.“坐久了是不是很累呀?老师以前也坐不住,一节课也要被我的老师提醒好几次,可是现在我可以坐在你们班听半天课。”(解忧、同情、安慰、支持)

11.“你能坐好一点吗?”(提问、探询、审问、盘诘)

12.“看来今天好像有人不太对劲。”(退却、分散注意力、故作幽默、控告、转移话题)

可以看到,这是《教师效能训练》里面提到的“十二沟通绊脚石”,这些语言就像一双隐藏在孩子身后的手。当然,我们很清楚老师说话的本意只是想让学生坐好认真学习,但是所采用的沟通方式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同,才起了反作用。托马斯·曼说:“语言本身就是文明。”但是,我们都清楚语言既能使人文明,也能使人野蛮;既能使人受伤,也能使人得救。扪心自问,最初看到“十二沟通绊脚石”的时候,我的内心也是崩溃的,因为这里面绝大部分我都使用过。尤其让我不能理解的是4、5、9、10和11,我基本频繁使用,为此我纠结了很久。继续往后阅读我才找到了答案,原来所说的十二类沟通“绊脚石”,是在处理“学生拥有问题”区域时,对解决学生问题没有任何帮助,就好像刚刚的视频里学生坐不好,在行为窗里是学生有了问题,这样的沟通方式治标不治本,帮助不了学生还严重阻碍了师生之间的关系。那么如何建立有效的师生关系呢?

三、建立有效的师生关系

1.蹲下身来看学生。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所谓变成小孩子,就是老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孩子的心灵——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兴趣去探寻,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蹲下身来,不单单说的是一个身体的姿势,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和观念的放低。蹲下身来放下老师的架子,到他们中间去,把学生当孩子,把自己当学生,还自己久违的童真,给孩子释放童真的晴空,我们会发现学生并不是只懂撒娇捣乱的孩子,他们有自己的心理世界。当这些被压抑的“原生力量”越积越多时,他们才会有那么多的我们不肯接纳的行为和语言,而他们行为和言语背后的真实意图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合情合理的。蹲下身来看孩子,我们还能从学生身上获得启发成长自己。就拿我们备课来说,特别是我们综合课的老师,同一课例在不同的班级上,最后一节课的教案与第一节课的教案相比肯定更完善,因为它是经过与学生反复的思维碰撞后生成的。虽然孩子的动作很稚嫩,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收获了,而我也因为他们成长了。所以蹲下身来吧,我想我们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必定是真诚的,而且定能彼此润泽。

2.蹲下身来倾听学生的声音。听过这样一则寓言:一把沉重的铁锁挂在门上,有一个人拿着一根铁棒去敲打它,不管用多大的力气都没有打开。这时另一个人来了,他拿出一片小小的钥匙,往锁孔一放,“咔嚓”一声,锁开了。等那两个人走了,迷惑不解的铁棒问小钥匙:“为什么我用那么大力气都打不开锁,你轻轻一下就可以打开呢?”小钥匙回答:“因为我懂它的心。”“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怎样才能懂学生的心呢?蹲下身来倾听学生的声音吧!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这样说:“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等共鸣共感。”陶行知先生这样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教师效能训练》中这样写道:有效的聆听需要更多的互动与证据,能证明对方听了,而且准确理解了,并确实了解对方所要表达的感觉和情绪。我们把这种倾听方法称之为“积极聆听”。“积极聆听”强调的不仅是听,更重要的是反馈,它使用接纳性语言,代表老师相信学生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变得自信、自主与独立。积极聆听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价值的尊重与接纳。教师不仅仅只是某一学科的老师,更应该是优秀的心理和德育工作者。花开花落本无声,只有静心方有声。蹲下身来倾听学生的声音,世界上最美的声音就会在我们耳畔轻轻响起。

当然,今天说的都是正面的例子,其实我也经常失败,在极个别孩子想引起关注、打断课堂秩序时,在同一课例在不同的班级根本无法开展时,在一节课根本无法完成创编任务时,在分组合作创编最后完成的只有少数组时,在社团新老生参半时,在学生排练不认真时,我会着急,会折腾,会难过,甚至会在舞蹈队的学生面前抹眼泪,我会反思,我清楚孩子们也需要时间接纳我,接纳我的管理和教学方式。我调整,我等待,但我从不放弃,学无止境,我想每位教师都多少能改善自己与学生的关系,使其变得更坦诚、更关怀、更互相依赖、更独立、更让人满足。通过这样的改善,我们称之为“学校”的机构,尽管有各种各样限制,仍然可以变为一个人性化且充满活力的机构,且“教育”就在这样的组织中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