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中出“新”改中促“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4-14
/ 1

错中出“新”改中促“质”

张立芳

———透过中考试题分析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张立芳

(博兴县清河学校,山东滨州256512)

中考数学试题的考查点和落脚点符合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但是每年的中考结果出来后总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笔者认为有学生基础差的原因,也有教师教的原因,但还有一些容易被学生和教师忽视的小问题,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学生的学习习惯差,容易出现一些细节的错误

如选择题漏做、填空题答案不化简、答案该写单位不写单位、不该写单位的又写单位、解答题完成后写答案时抄错、解应用题没有作答、求函数解析式没有写出定义域(自变量取值范围)、乱用数学符号、乱造数学符号等问题,这些错误都不是因为学生不会做而是因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差造成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做题习惯以及做完题后及时检查、反思的习惯。

二、数学算理把握不够,中考计算题频频出错

中考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考查点很多,如实数的四则运算、解方程和方程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等,由于学生对计算算理的把握和熟练程度不够,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1.计算顺序出错。

2.解方程或不等式去分母时容易出现某一项漏乘分母的错误。

3.解方程或不等式时移项忘记变号。

4.解不等式时,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没有改变。

5.解分式方程忘记检验,或检验只是流于形式而不注意结果的正确性。

6.计算时步骤跳跃大,不能体现解答方法。

7.解不等式时数形结合思想利用差。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渗透:

1.重各种算理的推导,让学生明确算理的来龙去脉,从而大大降低学生的出错率。

2.严格规范解题步骤,教师本身的板书更要规范。

3.重运算顺序的教学。

三、学生独立读题、审题、解题的能力差

中考题往往信息多、考查的知识点丰富、解决方法多样、语言严密性强,所以很多考生望而生畏,读不出问题中所反映的信息,看不清题目的要求,更不能正确选择解决途径,因而得分率很低。如用配方法解方程:x2-2x-4=0,题目明确要求用配方法解方程,但学生由于读题不仔细,用了其他方法来解,因此不得分。考察统计的题目往往通过统计图获取信息,有的学生由于不细心没有读清题意,不知道如何获取信息或获取了错误的信息。再比如,把思考过程写在草稿纸,再抄到答题纸上,结果在草稿纸上做的是对的,写在答题纸上就抄错了;有的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上一步是对的,到下一步就抄错了,结果连锁反应,一错到底;有的辅助线或∠1、∠2忘画在试卷上,导致过程与图不相符等,这样的结果都是因为非智力因素丢了分,非常可惜。

针对以上的问题,教学中师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1.眼睛看准,做出了某一道题时不要太激动。考试时,最好内紧外松,控制心跳速度,始终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考试。计算中要注意前后对照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算出很复杂的结果时,更要引起注意,很可能是中间过程出错了,这时要进行自查。

2.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针对阅读类型的题目,教师可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然后有意识地问学生已知是什么,要求是什么,需要用到哪些数学知识,题中告诉我们什么解题思路或是哪些特殊的要求等等。通过不断地进行这种训练,学生的读题、审题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3.重视学生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它独立的表达方式,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也有它自己的表达方式,即数学语言,数学语言包括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和文字语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解决问题,还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和理解数学材料,会用口头和书面形式把数学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向他人表达,同时也要听懂他人的数学见解。在教学中要加强数学语言的流畅性、准确性和科学性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读数学、谈数学、写数学。

四、学生灵活、求异、变式以及发散式思维的培养锻炼不够

中考的题型在注重双基的基础上越来越灵活、开放、新颖,这就要求学生具有求异思维、变式思维、发散思维,而传统的教学往往忽略了这些方面的培养,因而在中考中对于类似的题目得分很低。如考查三角形全等的知识不再是单纯考查判定方法或应用,而是结合图形变换、对称性、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进行考查,使得问题在注重基础上更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发散性等特点,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常规教学中,有意识地以课本习题为原型,进行变式、已知开放或是结论开放等方式进行开放题的创编。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给学生独立创编的机会,还要注意梳理整个初中数学知识的网络结构,明确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做到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