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系统在教育领域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智能化系统在教育领域的运用

周宇环

重庆汇锦电子工程有限公司400020

摘要:在高速发展的时代中,智能化设备的发展给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教育的智能化和智慧化是大势所趋。本文着重介绍校园智能化建设与发展,浅析相关系统的运用。

关键词:智能化系统;监测控制识别系统;教学业务系统

1智能化的应用范围和作用

1.1智能化对教育建设的帮助

教育按学生接受教育的阶段分为学前教育、普及教育、高等教育。校园的建设围绕“管、教、学”展开,统筹谋划,突出核心管理需求,智能化系统是按照基于先进信息技术和先进的教育管理与教科研理念进行统一的规划。使其具有良好的开放性,预留接口,满足相关平台的对接需求和硬件设备的兼容性需要。

1.2智能化系统设计要点

智能化建设围绕校园建设主要由监测控制识别、教学业务、教务管理、家校联通构成;建成一个统一完整的信息管理大平台。

1.3智能化应用范围

智能化行业具有多元化,涉及范围广、技术性强等特点、随着各领域科学高速发展以及新技术的快速普及,各类智能化产品层出不穷。使用范围不仅仅局限于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卫星及有线电视、门禁安防、出入口控制、火灾自动报警装置、信息发布、机房工程等。

2智能化系统在教育领域的运用。

2.1监测控制识别系统的构成和作用

它由立体的多维度监控系统构成,可实时智能的分析反馈,实现自动报告预警功能,能够深度研判学生在校内活动,进行感知监测评价的系统。

针对校园重点关注的公共场所,包括校门出入口、涉险区域、隐蔽角落、各类功能区域如:教室、餐厅、图书室、机房、实验室、礼堂、会议厅、运动场所等,设置智能传感设备,比如:监控摄像头、热成像仪、监听器、红外报警装置、门禁一卡通、车牌识别、周界报警。通过网络连接,图像识别、指纹声纹识别、电子标签扫描识别,实时获取学生的各类行为信息,全面感知和记录学生各类行为过程。

通过大数据平台来绘制学生行为轨迹,发现活动规律,通过人工AI模式自动分析判断,实时预警与提醒,收集校内学生在日常行为与安全、饮食偏好与营养保健、实验活动与学科动手能力、体育锻炼与体能发展、生理状况与疾病预防等,多方面深层次的信息,生成学生个体的立体“画像”即综合成长档案,并通过图、文、表等形式展示,为管理者提供多渠道查阅和调用,提高管理效能。

建立标准化考场系统,配置高清监控、身份证识别、人脸识别、无线信号屏蔽及定位设备、网络子母钟、IP广播,严格考场纪律。

2.2教学业务系统的构成和作用

通过软硬件技术,将各类pc机、平板电脑、手机等信息终端以及电子白板、投影、IP广播、触摸屏、3DVR、大屏幕、电子班牌等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通过有线和无线网络与教学资源库、网络安全管理平台(包括防火墙、IPS、上网行为审核、实名认证管理软件)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利用移动终端的便捷交互性,打造实时的智能互动式学生在线学习与教学管理平台。系统根据学生学情数据结合AI深度学习系统,进行多维度解读,综合判断分析,自动生成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案,

教师通过该系统调用学校教学软硬件资源,可用手机在家完成备课,信息推送、教学设备远程调用。借助“软硬件智能融合技术,实现教学软硬件资源与教学活动的平滑对接,任意变换和组织教学资源,运用相关教学手段和设备,便捷灵活地以多种方式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

通过精品录播系统,微课堂,翻转教室等智能化教学系统完成互动教学,为学生展现多元化、立体式的教学方式。

借助教学大数据+AI机器自动学习技术,全面记录、分析、研判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信息,形成教学参考报告,帮助教师去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激发教师的创造与创新,将精力投注在教法创新,课堂优化,教学质量提升上。

建立电子图书馆,方便书籍借阅,高效的管理图书借还活动。

2.3教务管理系统的构成和作用

依托整个智慧校园管理系统的大数据与AI深度学习云平台软件,实现学校核心管理业务:办公自动化、教学教务、师生成长档案、人事、学籍、成绩分析、设备资产管理等等,使整个管理系统信息化和智能化。

由可视化软件将各类管理模板化、图表化,借助大数据将管理细节局部放大和多维度深入剖析,发现管理的问题。并可设定状态警戒值,及时提示管理者。

相关的教学信息可以与上一级教育部门的网络管理平台对接。而安保图像可分享给公安系统的网络平台。实现校园信息共享共管的深入管理模式。

建设家校互动软件平台,集成教学的大数据,通过智能移动终端(如手机等)实现教学内容同步查看、课堂表现实时了解、使家长与学校良好互动沟通、让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家庭管理有机融合。

总结

智能化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使其运用的影响深远。将智能化设备运用在教育领域的工程中,既可增加使用功能又能提高系统的性能,让项目更加智能、便捷、高效和安全。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何锡涛沈坚智慧教育清华大学出版社ISBN9787302274230

[2]云亮赵龙刚李馨迟智慧教育: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转型电子工业出版社ISBN9787121278709

[3]陈宏庆,张飞碧,袁得智能弱电工程设计与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ISBN:978711143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