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县婴儿听力障碍随访干预后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如东县婴儿听力障碍随访干预后临床分析

傅小燕

江苏省如东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226400

摘要:目的:探讨如东县婴儿听力障碍分布特点及随访干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县2011年-2015年婴儿听力障碍筛查资料,统计分析婴儿听力障碍比例及分布特点,随机将听力障碍婴儿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干预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介入随访干预措施,比较两组干预后听觉行为分级、言语可懂度分级及临床疗效。结果:我县妇幼计生中心5年间共进行0-6个月婴儿听力筛查23922例,听力障碍婴儿120例,发生率为0.5%(120/23922)。观察组相比对照组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各项指标均更低,而听觉行为分级和言语可懂度分级都更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访干预能有效改善听力障碍婴儿的听觉行为和言语可懂度,在婴儿听力障碍早期干预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婴儿;听力障碍;随访干预;临床分析

婴儿听力障碍得不到及时治疗会导致语言、感知、心理、认知等方面的障碍,早期介入有效的干预措施,能帮助婴儿大脑神经重塑,从而帮助婴幼儿语言、感知、心理等方面能力的重建,为此本文将随访干预措施应用于临床中,现将应用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如东县妇幼计生中心于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共对23922例我县0-6个月婴儿进行了耳声发射法听力筛查,筛查对象中348例转诊,最终确诊听力障碍婴儿120例,男78例,女42例,年龄在1-9个月之间,按照数字表随机分组法将120例听力障碍婴儿分为两组,并分别给予不同干预措施。对照组41例,男30例,女11例,平均年龄(5.3±0.9)月,单耳听力障碍17例,双耳听力障碍24例,观察组79例,男48例,女31例,平均年龄(5.7±0.6)月,单耳听力障碍30例,双耳听力障碍49例,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随访干预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干预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介入随访干预措施,具体随访干预措施包括:成立随访干预小组,选择我计生中心执业医师和护理人员及残联听力康复中心人员组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定数量的听力障碍患儿的随访干预,并定期对干预效果进行考核评价。入户干预指导,干预小组成员定期入户对家长进行干预指导,指导内容包括听力训练、语言能力训练、语言训练等内容[1],根据婴儿听力障碍严重程度,为每个婴儿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要求患儿家长采用一对一方式进行听觉刺激,依据患儿听力障碍严重程度选择听觉刺激的强度和频率,1次/d,2周为一个疗程,期间可指导家长对患儿进行耳门、百会、听宫、凤池等穴位按摩。为进一步增强患儿语言能力,要求家长多与患儿进行交流和玩耍,采用游戏、看图片、听音乐等多种方式,引导患儿学习发音呼吸方法,引导患儿自主表达发音[2]。

1.3研究方法

统计分析被筛查婴儿听力障碍比例及分布特点,比较不同干预方法的两组听力障碍婴儿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各项指标、听觉行为分级及言语可懂度分级。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测指标包括Ⅰ波(ms)、Ⅲ波(ms)、Ⅴ波(ms)、Ⅰ-Ⅲ(ms)、Ⅲ-Ⅴ(ms)及Ⅴ波阀值(dBnHL),各项检测指标越低说明婴儿听力恢复越佳,其中Ⅴ波反应阀值低于50dBnHL时表示听力轻度障碍,高于70dBnHL时表示听力重度障碍[3]。分别于干预3、6、12个月后进行听觉和言语功能测试,听觉行为采用诺丁汉大学制定的CAP量表进行评价分级,该量表将听觉行为共分为10级,0级表示婴儿无法感知环境声音,6级以上即表示可不借助唇语与人交流,言语可懂度采用SIR量表进行评价分级,该量表将言语可懂度分为5级,0级表示无法明白连贯语言,借助手语或肢体语言交流,3级以上即表示婴儿集中精力可明白连贯语言表达,交流时至少偶尔借助唇语[4]。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分别采用t检验和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统计分析听力障碍分布特点

我县妇幼计生中心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共对23922例婴儿进行了听力障碍筛查,共诊断出听力障碍婴儿120例,其中单耳47例,双耳73例,总发生率为0.5%(120/23922),具体分布结果见表1。

3讨论

本文将随访干预措施应用于临床中,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相比对照组的听觉诱发电位各项指标均更低,而干预12个月后,观察组患儿听觉行为≥6级和言语可懂度≥3级比例相比对照组更高,由此说明,随访干预措施能有效改善患儿听力障碍,这主要源于随访听力干预通过不断的听觉刺激行为,能有效激发听神经产生冲动,长期不断的刺激可活化听觉神经突触,从而提高听觉敏感度,听力障碍的改善又可进一步改善患儿认知、感觉、语言等功能的改善,上述功能改善又可激发听觉功能改善,由此达到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亚南.轻度听力障碍婴幼儿临床特征及早期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7):30-31.

[2]杨影,孙喜斌.听力障碍婴幼儿家庭早期干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19(7):620-622.

[3]黄静,杨一晖.宁波市1934例新生儿听力障碍情况及特点[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6):884-885.

[4]李燕,李敏.听力障碍婴幼儿言语早期干预研究现状及反思[J].绥化学院学报,2017,37(7):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