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联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1-21
/ 2

中医针灸联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分析

刘国定

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县中医医院651500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针灸联合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予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2013.11~2015.11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92例,依据治疗方式分组,其中对照组(n=46)采用常规中药联合针灸治疗,观察组(n=46)基于对照组加用手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6%,明显低于观察组95.7%,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中医针灸联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优良,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医针灸;手法;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为临床常见的颈椎病类型之一,因颈椎出现退行性病变后致使椎动脉被刺激或压迫后因椎基底动脉供血缺乏诱发的一系列症状,主要表现为视物旋转、头颈部疼痛、眩晕、耳鸣、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1]。该病好发于中老年人,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加剧,该病发生率不断提升。且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伏案工作者越来越多,加之长时间玩电脑、玩手机等导致颈椎病患病人群呈现出年轻化趋势。目前临床尚未明确颈椎病发病机制,现代医学治疗主要应用抗动脉硬化、血管扩张剂等,疗效欠佳,起效时间长,且有较高的复发率。故而临床愈发注重采用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其中针灸与推拿手法均为常用方式,疗效优良。为具体探讨其疗效,现将患者92例纳入本研究,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2014.2~2016.2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92例,依据治疗方式分组,其中对照组(n=46)采用常规中药联合针灸治疗,观察组(n=46)基于对照组加用手法治疗。对照组中26例为男性,20例为女性;年龄为24~65岁,平均(44.8±7.6)岁;病程为6个月~9年,平均(3.4±1.2)年。观察组中24例为男性,22例为女性;年龄为25~67岁,平均(45.3±8.4)岁;病程为7个月~8年,平均(3.7±1.3)年。两组在年龄、性别及病程上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均衡性。

1.2一般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联合针灸疗法。遵循“化痰逐瘀”与“滋肝补肾”原则选用杞菊地黄丸合桃红四物汤治疗,且依症加减,若血压高添加车前子与夏枯草,若恶心呕吐、胸闷添加泽泻、白术;若颈项强直加葛根,每天1剂,疗程为2周。再采用针刺疗法,应用毫针规格为0.32mm直径与40mm长,手法为平补平泻针刺法,取穴为风池、百会、经夹脊穴、四神聪、天柱及顽骨等,留针时间为25min,每天1次,疗程为2周。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加用推拿手法,遵循原则为疏经通络、活络舒筋及滑利关节。端坐位,稍微前屈头部,操作者在侧后方站立,应用揉、拿、滚法将颈背部胸锁乳突肌、项韧带上方肌肉及斜方肌等予以放松,而后重点治疗,主要结合肌肉走向,手法为点按、理筋及弹拨等。托拉牵引头部,缓慢左右旋转;旋转复位颈部,将外偏颈椎棘突拨正,将椎体错位小关节纠正,每天1次,持续2周。

1.3疗效判定标准

随访6个月,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判定两组临床疗效[2]:临床症状如头痛、眩晕及恶心等消失,正常生活与工作不受影响,无复发现象判定为痊愈;临床症状大幅度改善,未对工作与生活产生影响,随访期间偶尔疼痛,有效处理后缓解判定为有效;临床症状未改善或者改善轻微,仍经常疼痛,对生活与工作产生影响判定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本组数据主要应用软件SPSS20.0,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行卡方检验,以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见表1。

3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为临床常见颈椎病,对多数颈部常年劳累过度者而言为重要威胁,久站、久坐等姿势不良者均会导致颈椎病,患者自感颈部活动受限、酸痛,或者出现头皮麻胀、眩晕及头痛等症状,均会对患者正常工作生活产生影响,病情严重者还会导致晕厥,致使患者猝死。现代医学提出本病主要诱因为颈椎椎间盘退变,增生骨质后对椎动脉产生直接压迫,致使脑部供血缺乏,颈椎节段缺乏稳定性,活动时椎关节移动过度,刺激椎动脉周边交感神经,将交感神经兴奋后致使椎动脉收缩痉挛;且削弱血管弹性回缩力量,影响血流动力学,致使椎-基底动脉供血缺乏,改变脑部血流量,诱发临床症状。

祖国医学将本病列入“眩晕”范畴,提出其病机主要有以下四点[3]:①肝肾不足,长时间患病会耗伤元气,损伤肾气,致使骨髓失养,减少脑海量导致眩晕;②气血亏虚:久病后导致机体气血不足,或脾胃虚弱,脾主运化,如此一来运化失调,脑部失养,导致眩晕;③内伤劳倦:过度劳累,妄作妄为均会导致病损;④痰浊中阻,导致脾胃受损,水湿聚集,损伤肾气,津液难以输布,导致代谢失调,肝失疏泄导致痰湿化生,上行至头部诱发头痛或眩晕等。总体而言,本病病机为头颈部气血失调,经气难以顺畅运行,致使脑失所养后诱发。中药治疗注重益气养血、补肝益肾、祛瘀化痰等。针灸为中医特色技术,主穴选取肝胆经腧穴可祛瘀、祛痰、平肝熄火,促使气血畅通,止痛通络,促使局部肌肉紧张状态得以改善,将炎症水肿消除,促使脑血管扩张,增加脑血流量,缓解交感神经与椎动脉所受刺激,改善疼痛。而推拿手法亦为特色技术之一,正骨手法可整复错位、活血舒筋及止痛解痉,在力学刺激下将关节结构理顺,缓解血管遭受刺激与压迫,将血液循环改善,由此缓解疼痛。本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6%,明显低于观察组95.7%,对比差异明显(P<0.05),与报道一致[4]。

综上所述,中医针灸联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优良,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周靖,邓志,代雷等.中医针灸联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2例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4,25(2):248-249

[2]石林丽.探讨中医针灸联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60):79-79

[3]刘民.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10(5):134-136

[4]崔光豪,李长慧,王欢等.中医针灸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30):2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