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9-19
/ 2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

李金杰

拜泉县龙泉镇兴泉学校李金杰

摘要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对于化学课堂教学,可分别从师生关系、教学环境、提高预习的有效性、注重发挥学生实验等方面,通过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建立自信心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针对学生缺乏自信产生的原因我们进行了分析,根据这些原因,我们在化学教学中运用赏识和鼓励手段、适时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身价值和潜力、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成功期望值、通过鼓励学生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等方面,增强海珠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化学教学培养自信

一位伟大的哲人曾经这样说:“谁拥有自信,谁就成功了一半。”可见自信对于一个人是多么重要。一个学生拥有自信就会有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不惧怕任何困难,不害怕任何挫折,从而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去奋斗,去拼搏,努力争取实现自己的目标!然而,目前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缺乏自信的学生,他们决不会散发出富有感染力的令人鼓舞、振奋的生气,他们整日以胆怯面对世界,首先自己先给自己下了定论“我不行”,可千万别让我做什么呀!每日生活在“我不行”的自卑阴影里会有发展吗?对于他们只是每临事必害怕、退缩,给自己成功的道路上设置了“自己”这个最可怕的敌人!

一、缺乏自信心产生的原因

既然自信心是学生成才的关键因素,那么如何去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呢?让我们先来探究一下学生缺乏自信的形成原因。我总结出以下重要三点:

1、无微不至的关怀家长与教师把我们的学生看得弱不禁风雨,管得过多、过死,总是为孩子准备好一切,但在这背后,你们是否看到,正是你们的关怀备至,使得孩子失去了多么好的锻炼机会,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使孩子遇事则不知所措,就只会依赖家长和老师,而他们对于自己的能力就越发的不信任,极易产生自卑心理。

2、不切实际的攀比与高标准家长与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能力,盲目要求孩子走他们预选设计的轨道,而且不惜血本大行“补课之风”以期孩子能实现自己给他们所设计的远大理想。家长多半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自己这辈子没什么出息,希望在孩子身上能出口气,找找精神与心理上的平衡。另外有的家长受社会上攀比之风的影响,看到别人家的子女各方面成绩优异,就不切实际的要求孩子超过他人,给自己长脸!而教师则为了成绩--升学率,不切实际地要求所有的学生都不掉队,当然想法是好的,但学生因其自身的独特性,很难达到家长与教师的高标准,因此招来了家长与教师的批评与否定,至使学生产生“己不如人”的心理,越来越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不行,比任何人都差,从而使自信心受到了极大的挫伤,时常被“我不行”的阴影所笼罩。这些缺乏自信的孩子,终日以抑郁的心情对待身边的事物,久而久之,会对自己的学习,甚至是生活缺乏勇气。

3、学生学习过程中,体会更多的是批评和污辱,缺乏赏识和鼓励。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过:“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著名的“罗森培尔效应”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赏识是树立学生信心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方法,教师要善于使用鼓励和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我们的学生虽然年龄不大,但是他们的心灵却比我们想象中的成熟,如果由于他们长期得不到别人的鼓励和赏识,他们那年轻的心灵会产生自卑感,觉得自己比不上别的同学。因此,教师不要吝啬运用赏识和鼓励手段,尽量找学生活动时的闪光点进行表扬,用些非语言性的及语言性的激励。

二、如何建立自信

1、运用赏识和鼓励手段,增强学生的自信。

在教学过程中,当他们回答对问题的时候,我们要给予肯定,并及时表扬、赏识,如用目光微笑地对视、点头,说些诸如“你回答的真好,想的比老师想的都全,老师真替你高兴”的话。当学困生回答错了的时候,我们也不要说“不对”这样的话。我们可以说:“你说的虽然不是很准确,但是你敢于回答问题的勇气是可嘉的,老师觉得下一次你一定会回答得更完美。”如果你给与他们激励性的评价,他就认为自己确实是这样,慢慢的就有了信心去做事;如果你一直说他不行,说他没出息,那么他就认为自己确实是做什么事都不行,从此即失去了做事的信心。

2、适时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兴趣,是人成功的基础。从心理学角度讲,指的是我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对中学生来说,培养广泛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是取得良好成绩、维持学习热情的重要条件。失去自信心的学生缺乏对文化知识的追求,学习动因不足,因为知识基础差,学习目的不明等原因,他们把学习看成是一个充满痛苦的过程,全无兴趣,毫无快乐可言。同时,也只有对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产生求知欲,只有在强烈的求知欲下才会激发学习动机,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从而提高自信心,感受到“天生我才必有用”,克服自卑心理,才能成才,最起码不会成为社会的包袱,争取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们应充分相信我们的学生不会永远后退不前,只要启发得法,激励恰当,就会引起他们共鸣,促使其改变陋习。只要教师能真心实意地帮助、启发学生,他必定会不负教师期望,产生感激之情,希望归属于班级这个群体,珍惜集体荣誉,并进一步向自我实现这个最高的需要层次发展,追求个人的潜力与才能的发挥。

3、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身价值和潜力。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受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的限制,中学生往往不能全面了解自己,准确评价自我。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不断的认识自我,正确的分析和评价自我。认识不到自身拥有的潜力或低估自己都不利于自信心的确立。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必须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拥有的巨大潜能和广阔的发展可能性,使他们深信:只要自己在某些领域的努力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做出比较突出的成绩,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

现代心理学早就发现:除极少数低能、白痴以外,绝大多数儿童都具备相当大的发展潜力,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潜力;同一个人各方面的发展潜力也不尽平衡,大多数人都有在某些方面相对占优势的发展潜力。教育不仅可以使遗传素质的长处得到发挥,而且可以使其短处得到弥补。如果一个人能在人生早期就认识到自己的潜力和优势,及早采取措施,扬长补短,努力挖掘,则就很有可能在某些方面有所成就。教师要帮助学生获得这方面的认识,使他们学会善于分析自己遗传素质的长处和短处。同时,考虑到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性质,在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针对每个人的特点和优势,帮助他们及早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和远大理想,用美好的前景激励他们形成顽强的自信心和奋斗精神。

引导学生的客观评价自己,培养学生的耐挫力。

4、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成功期望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人的潜力很大,只要充满自信,努力奋斗,绝大多数人都可以成才,在某些领域有所成就。但人们的天赋及后天条件毕竟存在差异,不能期望人人都拿世界冠军,都得诺贝尔奖……对中小学生来说,也不能期望人人都成绩优异,出类拔萃。教师要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建立适合自身发展水平的合理的成功预期,教育他们不能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因期望过高而又难以实现从而遭受心理挫折。年纪较小的儿童往往耐心不足,急于求成。教师在让学生看到美好前景的同时,要让他们明白:不经过脚踏实地的、点点滴滴的艰苦努力,甚至是多次的挫折、失败,再美好的前景都是难以实现的,使其不是空寄过高期望,而是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完成每一项学习任务。

有些“差生”经过教育引导,可能树立了自信心,但在具体行动中又往往容易急于求成。教师一定要花大气力培养学生的耐心,消除其急躁情绪,同时,使他们认识到改变“差生”面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期望在短时间内摘掉“差生”帽子。另外,还要帮助他们正确对待进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反复”现象,做好应付失败的心理准备,使其不能只期望成功,更不能有过高过快的成功预期。

5、通过鼓励学生展示自我,体验成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勇于展现自我,是人生的价值所在,是每一个自信的现代人所应有的品质。学生通过展现自己获得成就感,对于他们树立自信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有些学生学习成绩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都不好,同学瞧不起他,老师不喜欢他,说他不行,于是在头脑中形成一定“不行”的思维定势,他们总是以失败者的心态出现在集体中,对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还有些学生由于胆小、害羞和缺乏自信不敢表现自己。因此,教师应调整教育方法,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舞台,鼓励学生勇于表现自己。学习成绩不行并不代表他其他的能力(如体育运动、文艺水平)也不行。例如,有些学生在体育比赛中是“佼佼者”,或是文艺演出的优秀演员,我们可以从他参加竞赛中取得的好名次方面去表扬、鼓励他,指出其有过人的特长,让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进取的内在动力,希望成才的热切追求,成功者的心态。再如:在教学中对于缺乏自信心的学生,为了给予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我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来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展示自我机会,在设计教学目标与任务时,既不忽略学困生,也不忽略优生,每节课分好、中、差三个层次来考虑,要求他们在课堂上利用限定的时间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展示学习的收获,让他们从点滴进步中,感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树立自信心。学生的成功体验越多,自信心就越强。

总之,自信心是学生走向成功的重要精神力量,“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观念的不断变革和教学方法的革新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法和手段也会更加丰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水平,注意研究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结合教学实践,认真探索,不断积累经验,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