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中“情、气、声”表达的美学渊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1-21
/ 2

播音中“情、气、声”表达的美学渊构

庞承智

庞承智江西新余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338001

摘要: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人才的培养是以具备语言学、艺术学、传播学为基本能力目标,这三者在理论上暗契了播音“情、气、声”表达的美学思路,和形式上播音与主持艺术人才培养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与体会的美感训练和美学诉求,从而使学生通过“泛艺术”的学习和借鉴,拓展艺术视野,培育美学思维。

关键词:中国播音情气声泛艺术

播音是人类在长期生活实践中逐渐凝练而成的艺术形式,是语言艺术的有声表现,它作为语言艺术的一种外化形式,内在地蕴含着美学的架构和艺术特质。作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播音离不开“情、气、声”。播音中的“情气声”表达实为美学中的“主客同构”,西方美学完形心理学是从科学的可解释性层面立论,中国美学的气韵神形理论则是从哲学的可解释性层面立论。

本文试图将播音艺术的“情、气、声”表达纳入美学视野加以考察,从美学的思辨中品评播音的语言架构。

一、中国古典文化中播音的声情关系

战国时期《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可见,播音学中“情气声”的关系并非今人之发明,古人早有体察,自从人类有了象征文明的有声语言,它作为行为表达的一种外化形式,其内在的联系在潜移默化中有效地处理着质量表达。

众所周知,情是对事物的关心和牵挂,是因外界事物所引起的喜、怒、爱、憎、哀、惧等心理状态,如情绪、情操、情韵、情性、情投意合、情景交融。所以《吕氏春秋·上德》注:“情,性也。”声,是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亦指说出来让人知道的事。故西汉戴圣《礼记·乐记》又云:“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中国古代有个成语叫“声情并茂”。清代珠泉居士《续板桥杂记·张玉秀》中有记载:“余于王氏水阁听演《寻亲记·跌包》一出,声情并茂,不亚梨园能手。”《寻亲记》是昆曲,昆曲素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而著称。声情并茂原指草木丰盛的样子,在这里汉语语义里引伸为美好,借指人类声腔艺术表达的音色、唱腔和表达的感情都很动人。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声,音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晋书·挚虞传》:“施之金石,则音韵和谐。”南北朝梁沈约《答陆厥问声韵书》曰:“若以文章之音韵,同弦管之声曲,则美恶妍蚩,不得顿相乖反。”《宋书·谢灵运传论》:“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太平广记》卷四四引唐李复言《河东记》:“有顷见一女人,年可二八,容华端丽,音韵幽闲。”从以上对音及其延义的音韵来看:“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声成文,谓之音。”(《礼记·乐记》)音韵本是古代用来注音的东西,在此,已逐生出抑扬顿挫和谐之声音、文学作品的音节韵律、女子的风度仪态等多种美学解构。

二、中国哲学视域中播音的气韵处理

气,是中国哲学、道家和中医学常见术语,又写作“炁”。《黄帝内经》认为“精化气”,“精”指天地之精,原意大地产出的谷物中的精微,也包括天空大气中的精微。中医学中气是构成人体及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能量,以及具有生理机能的含义。在现代科学中,气是流动的“‘信息——能量——物质’统一体”,是微细物质(广义波、多元混合物),被认为是万物生成的本原。因此,在中国文化中气又承合了气数、命运之意,在中国美学中气又寓象了现象之变化和丰沛。

气,首先是构成宇宙的最基本物质。气在宇宙中有两种形态:1.弥漫而剧烈运动的状态,由于细小、弥散,加上不停地运动,难以直接察知,故称“无形”,如卫气、营气。2.凝聚状态,细小而弥散的气,集中凝聚在一起,就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故称“有形”,如躯体、官窍。

其次,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最后,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我们再看气的生成。首先,是指先天精气:来自父母,脏府定位在肾;其次是后天水谷之气:乃消化吸收之物质,脏府定位在脾胃;然后是自然之清气:呼吸而入,脏府定位在肺。《黄帝内经》中说“精化气”、“少火生气”,“化”是反应过程,“少”表明反应强度。播音艺术中的“气韵”处理原则正来源于此。

“气韵”在我国传统艺术作品中居首要地位。南北朝齐梁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绘画六法”,第一即是“气韵”。气,是指自然宇宙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韵,指事物所具有的某种情态。气和韵都和“神”相关,故有神气、神韵之说。艺术作品神形兼备,即为“气韵”。气韵,隐藏在性的背后,无法用感官感知,是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灵魂,是中国传统艺术作品的最高美学境界。气韵应呈之状和六法的“应物象形”句法结构完全一致:如果我们理解“应物”的程度应“象形”,那么就该理解“气韵”的程度应“生动”。“气韵”的程度要呈现出“生动”,那么气韵必是精神状态的另种说法。这些意义与上述精神状态这一特定范围相谐,并与鲜生灵动的“生动”相谐,意义当界定于“气势”,即《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之“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气”,亦即成语“垂头丧气”的“气”,它指人的精神状态,也可以泛指一切物的精神状态。

南北朝宋范晔在《狱中与诸甥侄书》云:“弦外之意,虚响之音,不知所从而来。”意有所指,心有弦发,所谓话外之音、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北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说:“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所谓气象,实际指景象,语言学用以形容事物壮丽而多变化。中国古典美学向来讲究虚实合一、形神兼备,现代播音发声学中“情、气、声”的建构,在此正好暗契了与古代汉字中对字音声母、韵母、声调三要素关系和古代汉字韵律中平、上、去、入四声构造的殊途同归,为中国播音美学“有声表现形式”的学科化建设提供了原配型的标准化文化生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