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孙惠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1

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孙惠志

孙惠志

吉林省和龙市八家子镇上南小学133505

摘要:体育教学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对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的了解与掌握,更重要的应当是偏向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文章结合实际提出了一些体育教学中进行体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教学德育教育渗透

在我国,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小学体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是一项重点内容。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校提倡的德育与体育教育相结合是“阳光体育”的一大特色,教师针对学生不同的观点、信念、情感和意志品质,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一、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时机

1.教师言行中的教育时机。

2.教师的仪表和教师的语言。可通过教师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并增强学生对仪表美及其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

3.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使用的语言要文明、简练,应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从而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文明用语的良好习惯。

4.体育教师通常要进行合作教学,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的配合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在共同研究教学工作中,经常在一个“大课堂”里一起上课,教师之间的关系往往会使学生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所以教师之间必须互相尊重、密切配合、互相帮助,使学生从体育教师这个团队中学到助人为乐、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5.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在塑造学生的灵魂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特别是对那些能力较差、组织纪律较差以及不重视体育学科学习的学生要耐心帮助,决不能用讽刺的语言刺激他们,更不能侮辱谩骂学生。在教学中应创造给技术水平较差的同学锻炼的机会。例如,在前滚翻练习的最后讲评时,除找出较好的同学示范小结外,还可以请虽然完成动作较差但在某一环节有所进步的同学再做几次练习,肯定他们的进步,并要求大家热情鼓励,这样有利于增强他们完成动作的信心和感受集体的温暖。对体育骨干和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要从严要求,绝不能袒护他们的缺点。

教师关心并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来说虽是外部条件,但能促使学生内心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转化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动力,培养学生对人、对事的正确观念。

二、组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时机

1.建立切实可行的课堂常规。体育课堂常规是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而对师生提出的一系列基本要求,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严格的课堂常规应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严格的课堂纪律、严格的考勤制度和严格的考核制度。通过认真实施能使学生接受严格的要求与训练,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培养学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服从组织的良好习惯。

2.课前备课。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课前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上必然是杂乱无章,学生没有兴趣,教学效果必然差。其中,课前场地的布置要井井有条,做到既美观又便于组织教学。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条不紊的工作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布置场地、器材和使用、送还器材。这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不论新生入学还是新学期临时代课,都应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做好这项工作,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从中受到良好的劳动教育。要向学生讲清楚学校各种场地、器材的使用方法、要求,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时要求学生看明白有关场地、器材的标志牌上注明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可通过校内外具体事例重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及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

三、结合教材特点进行德育教育的时机

1.耐久跑教学是培养学生顽强意志品质的良好时机。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多数学生缺乏艰苦的锻炼,怕长跑、怕吃苦的比较多。教师要认真进行思想教育,深入了解情况,从严要求,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吃苦的精神,不给怕苦者留有余地,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2.在球类项目的教学中,结合其集体性和竞争性的特点,可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应变能力,团结合作,充分发挥集体力量,让学生感受到球类比赛的胜负是靠集体力量和相互之间的密切配合,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同伴的失误,正确对待对方的犯规,决不允许施以报复的手段;要正确对待裁判的漏判、误判,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待裁判对双方的判罚。

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师德规范,因此,体育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人,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自己的仪表,以良好的教态、文雅的语言、强烈的事业心、认真的工作作风去影响、感染学生,影响青少年的成长,使学生通过学校体育教育受到连续、科学、全面的教育,从而达到综合教育的目的。另外,体育教师不仅要加强身体素质训练,不断提高运动技能、技巧,还要不断加强个人思想品德的教育提升,使自己完成创新型教师的顺利转型,以适应二十一世纪对教师的更高要求,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