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对《五柳先生传》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6-16
/ 2

《论语》对《五柳先生传》的影响

李云梅

李云梅

(沂南县城关实验学校,山东临沂276300)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是一篇深受《论语》影响的传记文学作品,文中的好多句子都能从孔子的《论语》中找到出处,或者都能找到注脚,并且在意义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比较两者的关系,对于解剖陶渊明的思想及其成因,认识陶渊明的人格结构,都有重要的意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这是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之一。翻看《论语》发现,孔子关于谨言敏行的忠告就有“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可正焉”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两句话,意思几乎相同。可见,五柳先生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或者说五柳先生就是儒家所推崇的那种谨言慎行的人。这不是天然的巧合,而是陶渊明有意塑造的结果。孔子和陶渊明有着相同或者相近的审美观,有着近似的口味儿。

孔子十分讨厌那种花言巧语的人,讨厌那种甜言蜜语的人,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能说会道的人,大多有一张如簧之舌,善于耍嘴皮子,更有的口蜜腹剑。这样的人表面看不错,听其言还行,但总起来缺乏仁德。孔子还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孔子以之为耻,可见孔子对好说多说不会说的人是多么憎恶。孔子说:“知者乐,仁者静。”孔子还说:“刚,毅,木,讷,近仁。”只有仁者才显得安闲文静,才显得有涵养有修养。娴静、闲静,是仁的一种外在表现。

在描写五柳先生和亲旧关系时,陶渊明写道:“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可见,五柳先生和亲戚朋友关系和谐,相处不错。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五柳先生的美好德行,一定会受到朋友邻里的尊重,所以亲朋们很了解他,对他很慷慨,很大方。五柳先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生活在污浊的官场,但是并不是说他不会处理关系,相反和百姓邻里相处相当好。他渴望那种没有欺诈,没有压迫,安宁、和睦、平等、自由的生活环境。

《五柳先生传》中描写五柳先生的家庭生活,窘迫凄惨:“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孔子在《论语》中高调宣扬守贫守志守节,提倡“君子固穷”,并且还说“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孔子赞美颜回的那句话“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给五柳先生深深的影响,而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描写的五柳生活环境,简直就是对《论语》原话的处理,而五柳先生的形象,就好像是颜回的化身,颜回的在世。乐而忘忧,不惧贫寒,这是五柳先生的品质崇高所在。

当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时,孔子说:“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而五柳先生恰恰是一位安贫乐道、自我满足的人物。没有它求,没有采取其他卑鄙无耻的办法,而是坦然面对,心静如水,“晏如也”。可见五柳先生的心灵之纯洁,修炼之到家。孔子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五柳先生能坦然面对自己的贫穷困苦,很好地实践了孔子的儒家思想的,弘扬了孔子的仁义品德。

孔子还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五柳先生安于贫困,不愿丢弃自己的人格,不愿为富不仁,足见其决心和道德操守。孔子还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视富贵如浮云,五柳先生又何尝不如此呢?《论语》还说:“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有多少人耐不住贫穷,转移了,改变了,屈服了。而五柳先生的可贵可敬就在于“不能移”,不去“移”,在于他的坚定不移。

五柳先生读书,“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在《论语》中,就有“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实际上,这句话是赞美孔子的,而陶渊明把它用在五柳先生身上,显然是

和孔子自比。孔子如饥似渴地学习,到达废寝忘食的程度,值得人们学习,值得敬佩。而五柳先生像孔子一样,“好读书”,并且十分投入,以至于忘记了吃饭,忘记了其他。这种忘我的精神,这种无他的心境,是很了不起的。

五柳先生“性嗜酒”,“造引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他的这种风度,也符合孔子的要求:“唯酒无量,不及乱。”五柳先生“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想得到一种满足,想暂时告别这个黑暗的社会。但是五柳先生是有度有数的人,像孔子所说的那样,不会出丑,不会糜烂,不会失态,而是“既醉而退”,很知趣,这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

五柳先生“常著文章自娱,破示己志”。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五柳先生学习作文,不是为了炫耀,不是为了什么政治企图,不是为了装饰门面做样子,而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为了自己娱乐,自己安慰自己,取得精神上的一点快意,一种寄托。目的不同,出发点不同,所以结果就不一样。五柳先生把学习和写作当作一种情趣,而不是一种手段,他的写作很纯粹,很单一,很高尚。他把写作作为陶冶自己的一项高雅之趣,作为自己的一种纯粹爱好,不带任何功利目的,没有任何不良企图,这是一种超越一般境界的事情。五柳先生的写作没有功利目的,没有另外指向,是为了安慰自己那颗孤独的心,是“为己”的,而不是“为人”的。

把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和《论语》对比,我们能找到很多意思一致的句子。陶渊明为何要塑造一个如此的五柳先生,我们不得而知。动荡的社会,黑暗的官场,价值观的缺失,主流意识的匮乏,让陶渊明无可奈何,只有寻找新的高人寄托自己的理想。这个人,是陶渊明自己吗?值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