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伤致“创伤性”休克84例早期体会

/ 1

多发伤致“创伤性”休克84例早期体会

董亮

董亮(抚顺矿业集团总医院急诊科辽宁抚顺113008)

【中图分类号】R605.9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7-0256-02

【关键词】多发伤创伤性休克早期救治

概念:是指同一致伤因子引起的两处或两处以上的解剖部位或脏器的创伤,且至少有一处损伤是危及生命的。现代社会随着工业、交通业、建筑业的发展,意外事故日渐增多,而对伤员生命威胁最大的是多发伤。我院在2007-02~2009-10共收治84例多发伤致创伤性休克病人,对早期救治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伤者男性56例,女性28例。年龄11~74岁,平均40岁,伤后就诊时间<30min,68例;30~60min,16例;其中以四肢、骨盆伤为主34例,以腹部伤为主28例,以颅脑损伤为主13例,以胸部创伤为主者10例。

1.2早期救治

1.2.1院前急救:急救人员迅速到达现场,去除正在威胁病人生命安全的因素,现场急救的关键是气道开放,心肺脑复苏,止血、包扎、固定、抗休克、转运。

1.2.2休克的早期治疗:多发伤病人到达急诊室时大多伴有低血容量性休克。应根据血压、皮温、面色判断休克程度,并控制外出血。休克诊断一经确立,迅速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道,可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便于输液和监测。立即用乳酸林格液或5%葡萄糖生理盐水1000~2000ml在15~20min内输完。小剂量高张液(7.5%氯化钠200min)能迅速扩张血浆容量,直接扩张血管,改善心血管功能,在休克早期有较好的复苏效果。输全血是抗休克最好的胶体液,可提供红细胞、白细胞、白蛋白及其他血浆蛋白和抗体。其他胶体液如血浆、白蛋白、右旋糖酐等均可使用。晶:胶比例一般为2:1,严重大出血可为1:1。当血容量基本补足后可使用血管扩张药,扩张小动、静脉,降低外部阻力,可用小剂量多巴胺(<5μg/kg)。

1.3进一步处理

1.3.1颅脑损伤的处理:有颅脑损伤应注意防治脑水肿,可用20%甘露醇与呋塞米交替使用。适当限制输液量,这与抗休克措施相矛盾,应两者兼顾、灵活掌握。确有颅内血肿,应尽早开颅减压,清除血肿。

1.3.2胸部损伤的处理:有反常呼吸者,用棉垫加压固定,也可用呼吸机正压呼吸行气道固定。有血气胸者,行胸腔闭式引流。当置管后一次引出1000~1500ml以上血量或引流3h内,引流速度仍在200ml/h以上者,应行剖胸探查术,心脏损伤者应及时手术修补。

1.3.3腹部损伤的处理:多发伤伴腹部损伤应密切注意腹部体征,如情况可疑,在B超或腹穿得以证实后,应及时行剖腹探查术,切不可为等待诊断明确而贻误手术时机。

1.3.4四肢骨盆、脊柱损伤的处理:多发伤的伤员90%以上合并骨折。四肢开放骨折在全身情况稳定下应尽早行清创或一期内固定术。对于闭合性骨折可采用骨牵引、夹板、石膏固定等方法,待病人稳定后,再作进一步处理。单纯性骨盆骨折无特殊处理,合并血管神经和盆腔内脏损伤时应及时手术治疗。单纯脊柱骨折无特殊处理,伴有骨折不稳定、移位或合并脊髓损伤时,应及早行椎板减压、脊髓探查及内固定术。

2结果

84多发伤致“创伤性”休克经过早期救治和手术,存活60例,死亡24例,其中院前死亡14例(现场呼吸心跳停止)。

3讨论

3.1尽快到达,争取时间:危重病人的救治必须从现场开始,尽快实施,现场适当救治以及救治越早,后送越快对提高伤病员的救治成功率减少伤残就越有利。

3.2掌握急救基本技术:掌握创伤救治原则,院前急救基本技术包括:现场心肺复苏以及通气、解救、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和转运。

3.3早期救治至关重要:创伤性休克的早期救治是以挽救生命为主,采取先救命后诊断或边救命边检查的方式进行抗休克治疗。在救治的前白金10min内,如果伤员的出血被控制同时呼吸道保持通畅则可大大降低死亡率[1]。

3.4液体复苏:创伤性休克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不再是基础的伤病而是休克引起的循环功能紊乱,早期液体复苏是抗休克的必要措施[2]。补液量为失血量的2~4倍,速度先快后慢。第一个半小时补平衡液1500ml,胶体液500ml,血压不升再补平衡液1000ml。Hct<0.25,Hb<60g,补红细胞600~800ml[3]。我们体会:早期液体液复苏量>1500~2000ml仍不能稳定血压或血压上升之后再次下降者,则要输注新鲜全血,同时早期实施确定性手术控制出血。

3.5全面检查不容忽视:在积极抗休克的同时要注意全面的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以免遗漏重要阳性体征,错失早期抢救时机。

参考文献

[1]何忠杰.白金10分钟—论现代抢救时间新观念与临床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5.25(2):135—136.

[2]周学建,何一成.创伤性休克液体复苏的临床分析[J],武警医学,2005,16(11)827—829.

[3]沈洪,霍正禄,何忠杰等.严重创伤急救流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