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腹胀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6-16
/ 2

针灸治疗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腹胀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苏带兰杜阳李慧敏韦晓静赵伟东

(广西南宁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广西南宁530005)

【摘要】目的:观察针灸治疗瓣膜性心脏病术后腹胀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瓣膜性心脏病术后腹胀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针灸治疗,治疗3次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效果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能提高瓣膜性心脏病术后腹胀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心脏瓣膜置换术;术后肠胀气;针灸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R25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8-0337-02

腹胀是各种大型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瓣膜性心脏病手术后的患者也是如此。瓣膜性心脏病手术受低温、低流量等缺血缺氧引起肠粘膜损伤[1]及长时间灌注损伤等原因易至胃肠道淤血。因此瓣膜性心脏病术后腹胀的治疗极其重要。2013年1月-2016年12月我们运用针灸治疗瓣膜性心脏病术后腹胀的患者,取得较好效果。现将疗效观察及护理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瓣膜性心脏病术后腹胀患者80例。术前排除糖尿病及胃肠道溃疡、胆囊炎、胰腺炎等消化系统病例以及术后出现低钾血症的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体外循环下手术。其中男53例、女37例,年龄18~67岁。

1.2治疗方法

将8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按手术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开塞露纳肛:开塞露20ml,剪去封口端(开口处应圆润光滑),挤出少许液体润滑开口处,嘱患者取左侧卧位,做排便动作以放松肛门括约肌,轻轻插入肛门后,将药液全部挤入直肠内,维持5~10分钟。每天一次,患者肛门排气后结束。观察组予实施针刺配合艾灸法:协助患者取仰卧位,正确取穴,消毒皮肤,选择合适的毫针,垂直进针(针刺天枢、神阙、足三里穴位),针刺得气后施以小幅度提插捻转,用平补平泻法,行针2~3min。悬起艾条灸足三里、神阙各20min,以局部潮红为度。针灸治疗每天1次,每次20min,出针后干棉球按压针孔,患者肛门排气后结束。

1.3疗效评定

两组均在治疗3次后观察疗效。显效:腹胀消失,肠鸣音恢复正常,肛门排气、排便顺畅;有效:腹胀减轻,肠鸣音弱,肛门排气、排便,但不顺畅;无效:腹胀无缓解,无肠鸣音,肛门未排气、排便[2]。并每日记录两组患者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及肠胀气症状消失时间,进行比较,评价疗效。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肛门排便时间、肠胀气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护理

3.1心理护理

术后腹胀患者身心脆弱,容易因腹胀引发焦虑、紧张心理,护理人员应为其详细解释腹胀引发因素,告知其是术后常见并发症,且为暂时现象,以此缓解其不良情绪。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后,可根据其病情鼓励其早日下床活动。

3.2合理的饮食

术后3日内要吃半流质、易消化、富营养、多纤维素类食物,然后逐渐到常规饮食,忌食生冷及辛辣油腻之品,特别是忌食碳酸饮料类。

3.3针灸、艾灸治疗护理

嘱患者不宜过饱或空腹,向患者讲述针刺及艾灸的感觉,让患者有心理准备,使其放松接受治疗。进行治疗时患者需暴露的部位较多,故病室的温度要适宜、注意隐私保护,协助患者取舒适的体位,利于患者感觉舒适。若在针灸、艾灸治疗过程中患者突发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头晕目眩等晕针表现,应立即拔针,按压人中穴,将患者去枕平卧,保暖,温热糖水口服,报告医生。

4.讨论

腹胀,是指机体胃肠道内所积聚的气体过多却无法排出,患者有腹部满胀感,可能伴发嗳气、呕吐等症状,是手术后最常见并发症之一[3],同时也是手术科常见护理问题。目前国内处理术后腹胀的方法较多,如鼓励患者早期活动,胃肠减压、开塞露纳肛、穴位治疗等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近年来针灸在改善患者术后肠道功能的临床研究较为广泛,研究方法层出不穷,包括针刺、艾灸、针灸结合、穴位注射等。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为治疗胃肠病最常用之穴。针刺足三里穴可实现调理脾胃、扶正培元、理气活血以及通经活络目的[4];天枢穴对肠机制正常化有明显促进作用[5];神阙穴为任脉之穴,生命之蒂,它居于人体正中,与督脉相表里,内连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能通达百脉[6]。可温阳益气,有治气虚腹胀之功。针灸结合是在电针的基础上加上灸法以温阳为主。常规电针具有疏通经气、化瘀通脉作用。配合灸神阙穴,借艾火的温热刺激和艾绒的穿透力,通过经络传导而起到疏通经络,调整胃肠气机,使阴阳气血调和,胃肠蠕动恢复正常,减轻腹胀,同时利用脐部的特殊生理结构,艾灸产热使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活化细胞,活跃神经,改善微循环,改善胃肠功能,促进胃肠蠕动恢复,减轻腹胀,促使肛门排气、排便[7]。

5.结论

通过对瓣膜性心脏病术后腹胀患者观察组及对照组肠道排气、排便时间、肠胀气症状消失时间的效果观察,证实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肠胀气症状消失时间比对照组缩短,充分体现了针灸治疗术后腹胀的突出效果。因此应用针灸治疗能提高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腹胀的效果,且操作简便、科学安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万仁平,罗德源,黄龙,等.生长激素促进心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4,18(1):12-13.

[2]王媛媛,于福源.针灸治疗术后腹胀的临床观察及辨证施护[J].中医临床研究,2011,3(19):100-101.

[3]王妍炜.贴敷疗法在儿科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1):94.

[4]鹿中华,孙昀,郑瑶,等.大黄灌肠联合足三里药物注射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急救医学.2015,35(1):68-71.

[5]邓春雷,殷克敬.针灸对机体机能调整的现代研究[J].实验针灸学,1998,7(10):299-313.

[6]照亮,宋小鸽,侯正明,等.灸疗抗炎免疫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针灸,1997,(4):233.

[7]陈海燕,林宇.艾灸神阙治疗心脏术后腹胀20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2):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