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流灌肠技术临床应用的改进

/ 1

回流灌肠技术临床应用的改进

唐静陈培芝姚红涛宋红霞穆英杰

唐静陈培芝姚红涛宋红霞穆英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儿童医院150010)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1-0273-02

【关键词】灌肠肛管改进

在儿外科的护理工作中,回流灌肠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特别是在先天性巨结肠的治疗过程中,灌肠效果对疾病的根治和术后恢复显得尤为重要。先天性巨结肠系结肠和直肠远端缺乏神经节细胞,致该肠段痉挛狭窄,近段结肠继发性扩张、肥厚,引起便秘、腹胀等低位性肠梗阻的一种先天性疾病。通常需要回流灌肠维持较正常的排便,为手术做准备。由于病变部位的肠管处于痉挛状态,导致粪便长时间的淤积在扩张的结肠内,形成粪块、粪石,肛管不易通过痉挛段,给灌肠带来很大困难,而反复插管给患儿带来痛苦和副损伤:如肠粘膜水肿、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后果。有效的灌肠可以解决以下问题(1)减少积贮的粪便、缓解腹胀;(2)减少毒素吸收、减轻中毒症状;(3)减少肠管扩张段的延长、改善营养、增加体重;(4)减少合并症(结肠炎、小肠结肠炎、败血症等)、辅助临床诊断。我科2005年开始对肛管及回流灌肠技术加以改进,并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一改进肛管

在原肛管的基础上,距管最前端3厘米或6厘米处与原有侧孔不同方向开一与原有侧孔径相同的侧孔,制成三孔管;也可在3厘米与6厘米处同时开两个方向不同的侧孔,制成四孔管。相邻侧孔距离不易过近,防止进管时肛管硬度不够而发生折管。改进后的肛管减少了插管次数和堵管的机会,缩短了灌肠时间,减少了副损伤。

二回流灌肠

(一)根据肛诊、肠镜或X线钡灌肠造影了解病变范围,肠曲走向,确定肛管插入深度和方向。

(二)根据患儿年龄、生长发育、全身状态选择质地型号适宜的肛管。新生儿:20-22号;6月-1岁:22-24号;1岁-2岁:24-30号;3岁以上:30号。

(三)灌肠前先做肛门按摩及指检,诱导排气排便。然后用液体石蜡或肥皂液润滑肛管前端,以轻柔手法,按肠管方向轻轻旋转肛管置入,随时调整方向或体位。有阻力时不可强力推进,防止医源性结肠穿孔。若患儿突发哭闹、腹痛,肛管内有新鲜血液流出,或注入液体只进不出,应高度警惕肠穿孔。急诊X线腹部检查,若发现腹腔内游离气体,可确诊肠穿孔。

(四)肛管插入长度:1、婴幼儿、腹片提示肠粘膜粗糙、肠壁水肿、短段型巨结肠肛管进入长度6厘米左右,见有气便排出即可。2、年长儿巨结肠、乙状结肠冗长症可进入10-15厘米甚至全部以达到扩张段。

(五)每次灌肠时一旦将肛管送过痉挛段,就尽量不将肛管退出,在扩张段反复多次注入和抽出灌肠液,。灌肠液应用温度38-41℃的等渗盐水,忌用清水洗肠,防止水中毒,直至灌洗干净。如通过痉挛段困难者,可保留肛管,以利于下次灌肠。

(六)最初几次灌肠,因积粪较多、较硬,可注入50%硫酸镁溶液20-30毫升或甘油及等渗盐水混合液保留,以松动并刺激排便。巨大粪块应在肠镜直视下分块取出。

(七)灌肠过程中应注意患儿的面色、呼吸、体温等有无异常,并随时给予相应处理。

(八)固定专人灌肠。每位需要灌肠的患儿,其肠腔内的情况均不同。如:痉挛段的松紧、长短、入口的位置,每次注入灌肠液的量,了解患儿家长的心理状态,易于交流沟通,和小患儿熟识后,可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和恐惧感。

(九)进行回流灌肠护士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的工作态度,熟悉各段结肠的生理解剖、病理变化、走行等,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奉献爱心。

在我科临床治疗护理中,将传统的双孔管改为多孔管;根据辅助检查、患儿年龄、不同病症选择不同类型的肛管,同时确定肛管进入肠腔的长度;根据灌肠时痉挛段及灌肠液排出情况,决定是否采取肛管的保留及转换、体位变换等新方法后,不仅减少了堵管,副损伤、患儿的痛苦及家长的心理负担,同时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临床医生对回流灌肠的满意度,缩短了患儿的病程及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改进组与对照组的比较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