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试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

李林1曹阿楠2

新疆地矿局第二水文工程地质大队新疆省昌吉市831100

摘要:地质灾害威胁着正常的生产生活,地质灾害的产生一般是因为自然原因与地质灾害出现的诱因是原因造成,地质灾害出现的诱因是地球表面在出现岩土移动,对生态环境以及城市建设等造成严重影响。地质灾害的防治始终受到各级相关部门的关注,尤其是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下,必须采取适当手段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控制,制定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止体系,合理利用地质环境,提高地质灾害预防能力,减低地质灾害发生几率。

关键词:地质灾害;地质环境;环境评价

1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

1.1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指在地球的演化过程中,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灾害性地质事件。地质灾害的分布存在一定的时空间规律性,主要受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更多的是人类和自然活动往来的结果。通常,自然地质的固定结构模式、板块间的相对运动、人类不合理的开垦活动等会导致地质环境恶化,从而造成地质灾害。地质灾害一般是不可抗的,俗称“天灾”,预测和治理工作都很难进行,一旦发生,造成的损失无可避免。因此,社会各界对于地质灾害都十分重视,但由于当前科学技术的桎梏,现阶段还不能准确地对地质灾害进行预测,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损失降低。对地质环境进行考察并对反馈的数据进行分析,了解自然运动的时令性,可以大致估计灾害发生的概率大小,防范于未然。常见地质灾害有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塌陷、不稳定斜坡等。

1.2地质环境

从宏观意义上来讲,地质环境主要是由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物质组成的体系;而从微观意义上来看,地质环境属于岩石风化的产物。地球处于不断地演化,地质环境也处于不断的变化,由此可见,地质环境主要是由地球演化造成的,最终通过生态环境内部的相互作用,遵循能量守恒原则,造成稳中存变的地质环境。因此,根据地质环境的特性,分析出地质运动的相关规律,分析具体地方可能发生的灾害,提前做好准备,争取人为的把风险降到最低。

2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2.1调查区划体系建设

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中,积极构建调查区划体系。不断落实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相关工程,构建完善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分析体系,明确调查目的,主要是帮助地质灾害防御部门明确地质灾害存在的危险性、地质灾害条件现状以及对地质灾害风险区域科学划分,及时排查出地质灾害中隐藏的安全隐患。在《新疆布尔津县地质环境基础调查》项目中,对地质灾害区域划分期间,按照危险区域划分条件,积极深入野外进行调查分析,以3S技术作为灾害信息获取的途径,从县、市等层级对地址灾害展开调查,并且科学划分地质灾害区域。对之前出现的地质灾害情况按照强度不同展开研究,其中强度分析包含地质灾害破坏情况、地质灾害体个数、体积等,结合发育度对地质灾害进行计算,准确划分评价单元以及研究区域单元的地质灾害发育度。该地区与上述相关数据,将地质灾害区域划分为易发区域、稳定区域、波动区域。

2.2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的构建,需要从技术与行政为出发点,对于地质灾害防治,监测预警系统是非常关键的防治手段。及时对地质变化等进行预测,针对地质情况的变化,制定好适当的防治方案。尤其是不同的地质灾害对象监测预警期间,会发出不同检测预警信息,需要准确对信息辨别,及时制定出适合的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2.3搬迁治理体系

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构建中,包含搬迁治理工程体系。这一体系主要结合具体的地质灾害发生情况以及调查结果等进行分析,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确定。仔细排查地质灾害问题,对于灾害严重地区,及时对安全隐患点确定,通过专业的排查技术手段,以搬迁手段对其治理。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工程治理的具体手段,排除安全隐患,彻底解决地质灾害,将地质灾害危害降到最低。

2.4科学技术研究

地质灾害情况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必须对地质灾害防治采取科学技术在研究,构建地质灾害研究管理模式,为技术研究提供更多支持。同时还要对比较典型的地质灾害问题详细调查分析,将其立为典型研究内容。积极与地质环境相结合,对地质资源的内部机理展开研究,同时分析造成地质灾害的原因,以风险等级划分的方式将地质灾害情况详细划分,制定监测预警机制,选择科学技术的地质灾害防治控制方法,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依靠科学技术的支持。

2.5应急处置防治体系

对于应急处置防治体系来讲,其主要针对一些突发性地质灾害,对处理方案的制定进行指导。集结现代化科学技术,对资源实现优化整合。结合地质环境为基础,建设与公共管理相协调的地质灾害预警处置系统,设定专门的技术职称管理机构。融入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系统的自动化运行,构建网络信息管理与处理平台。针对其中的技术装备管理体系与技术系统之间相协调,真正实现高效、有序以及科学的对地质灾害问题进行防治。

3地质环境的合理利用

区域地质安全评价:该阶段的重点是地质安全评价,同时要做好相应的风险管理,具体分析过程中可以采用统计分析法完成相应的分析工作。

场址地质安全评价:该阶段的重点内容为工程规模、特性、周边环境,具体分析过程中可以采用机理分析和容积分析法。

单体地质安全评价:主要是对不同影响因素的现状进行预测与评价,在具体分析时可以采用数学力解析和机理分析法。

3.1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建设

在利用地质环境过程中,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分析工程所在区域的地质环境信息。不仅要了解工程存在的风险情况,而且要宏观把握工程周边的具体环境,全面了解对工程安全造成影响的各项因素,评价工程的安全性,最大程度降低地质环境建设风险;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建设中,作为建设人员,应当始终坚持可持续化发展理念。这主要因为,除了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也会对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建设产生影响,因此在具体管理过程中要以长远眼光看待问题;在评价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建设风险和地质环境的基础上,要对各种不同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可持续化发展为原则,确保工程建设的合理性。

3.2利用区域地质环境

利用区域地质环境要做到:要对该区域的具体特情况进行研究,再依据区域的实际特点,对地质环境进行详细勘察,并且要对勘察获取的数据进行合理应用,例如,该区域地区具有服务性和公益性特点,在具体勘察利用过程中,应当对这两点进行合理应用,对该区域进行应用时,不得破坏地区的原属性;构建一个合理的地质环境评级机制,通过对该地区的地质环境评价结果,对监测地区的地质情况能够有一个全面了解,并且要对评价信息进行汇总;利用区域地质环境时,要注重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4结束语

总之,就整体行业情况而言,随着科技瓶颈的不断突破,我国在地质灾害预测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远不能止步于此,这个世界不是止步不前的,我们没有理由抱着现有的成果固步自封、坐吃山空,改善和创新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工作,这也是确保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全面了解地质环境,从自然规律出发,利用科学技术对具体区域作出具体安排,坚持地质灾害治理与地质环境改善齐头并进,因地制宜开展工作,更好的维护生态。

参考文献:

[1]韦仕川,栾乔林,黄朝明,谷秀兰.地质灾害防治的土地利用规划软措施研究综述及展望[J].自然灾害学报,2016,9(03):12~13.

[2]孙佳茜,王鹏瑞.关于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和地质环境应用探讨[J].科技展望,2017,6(01):66~72.

[3]刘传正,刘艳辉.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6,5(05):8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