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起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7-17
/ 1

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起来

邱建敏

河北省大城县第二中学邱建敏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课堂教学已不在仅仅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层面上,而是如何让课堂教学一直充满活力,使学生乐于学习。作为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更应该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枯燥的知识传递方法,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手段,把信息技术知识有机地溶入学生喜闻乐见的任务中,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积极创设充满人性化的课堂教学氛围,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快乐而轻松的环境中去接受新事物,在愉快的体验中完成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使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真正的“活”起来。

〔关键词〕教学方法新课标信息技术

1协作教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

记得英国大文豪肖伯纳曾作过一个著名的比喻,他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各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而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人均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这个比喻形象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如几个人一起交流自己的知识、思想,就会促进每个人多学一点儿东西。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协作教学例子,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是如此。比如:在教学用word制作一份小报这一课时,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同组的同学一起讨论,确定小报的主题,然后把任务分成若干个子任务,小组的同学再分工,有的负责文字、图片等资料的收集整理,有的负责录入文字,有的负责版面的设计等,在协作的过程中,小组同学要进行讨论、沟通,达成较统一的认识后,即可制作成一份精美的小报。在幻灯片的教学中,当确定作品主题之后,让学生自由成组,在小组中进行分工,共同制作。

2层次教学,关注每一位学生

因为学生本身的素质和基础不同,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我们可以设计不同的课堂教学,使各类学生既能“吃得了”,又能“吃得饱”。在课堂教学中,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后进生必须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优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一门发展迅速学科,需要我们这些信息技术教师全身心地入到这个学科中来,不仅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要遵照学生跳跃、喜动的个性,把信息技术教学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让信息技术课程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让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真正的“活”起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力求每一堂课都为学生精心设计相应的任务,使用同学们在每一次完成老师所设计的任务后,感到成功的喜乐,让他们都能有成就感,增加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我们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学生的实际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利用课余时间加紧为他们补修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知识,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为每个学生设计不同的任务,使其都有能力完成自己的任务,从而避免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失去信心,进而失去兴趣。

3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发散思维是指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多方面地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具体来讲,就是要通过挖掘教材中能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一题多变的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的思考信息朝多种方向扩散,提出各种设想、多种解答。收敛思维是指在解题中,尽可能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众多的方法进行比较,从中确定出最佳方案。这种教学方法,经过课后的检验,学生掌握得很好,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应用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了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使学习活动顺利进行。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在教学中的有机结合和应用,更有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能力

一是通过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指导学生用计算机编辑文稿,用窗口画笔画出简单的彩图和制作书签,卡片,用计算机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帮助老师完成考试成绩的计算与管理等。二是通过辅助教学,来发挥计算机的工具性优势,优化学科本位意识,根据现有条件尽可能地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向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知识和大量材料,这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教学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直觉力。三是通过解决学习上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当今世界,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入。在计算机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为学生将来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