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提高碳汇造林成效的技术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论提高碳汇造林成效的技术分析

黄赞成

清远市新健林业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广东清远511500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给全球人类带来了威胁,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农牧业,森林与自然生态系统,水资源,海岸带和社会经济等,气候变化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碳汇造林,能促使森林生态系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因此本文主要探究如何提高碳汇造林成效的技术分析,为改善球气候变暖问题作出借鉴参考。

关键词:碳汇林;造林成效;技术

引言

1979年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上,科学家就提出了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将导致地球升温的警告;1992年联合国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要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控制全球气候变暖承担义务,并确定二氧化碳排放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为的重要因素;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巴黎协定》,对此习近平强调,中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将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采取有力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由此可见,碳汇造林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1.碳汇造林苗木的调控与处理技术

碳汇造林苗木质量决定于苗木的调控技术,除优良种源、壮苗培育技术外,苗木的运输、管护和炼苗技术也很重要。碳汇造林上山苗木要求选用种源优良、上袋时间不少于1年且经移床后主根不穿袋的优质容器苗,除红锥外大多数树种的苗木要求:苗木地径不小于0.8cm、苗高不小于80cm,顶芽饱满、木质化好、无病虫害和机械损伤。此外,苗木必须具备生产经营许可证、植物检疫证书、质量检验合格证和种源地标签[1]。由于碳汇造林的林地普遍存在缺肥干旱、坡陡、光照强、立地条件差等情况,苗木调控技术与碳汇造林成活率关系很大。碳汇造林时,要求适地适树和在造林季节栽植外,苗木的抗逆性强弱直接影响碳汇造林成活率。造林苗木出圃前,一定要做好水肥管理,保证充分的木质化和充足的养分储备。主要原因是苗木上山栽植后在林地中,其根系生长有一段时期内未能从土壤获取足够养分,需要消耗植株体内原有的养分来维系其成活与生长。研究表明,造林苗木植株内养分含量与顶梢生长和光合作用存正相关。此外,苗木必须充分的木质化,使其不易在光照强烈、缺水少肥情况失水。苗木调控技术中,通过苗木不同季节的营养加载确保苗木上山造林时苗木体内养分充足。苗期水肥管理决定了苗木养分的加载量,也影响苗木木质化程度。在春季、夏季的水肥管理中,要根据苗木具体情况科学施肥,并且做好苗木病虫害管理工作[2]。对苗木晚季(秋季)的水肥管理特别重要,要通过合理的水肥管理,保证苗木出圃时的地径、高度、高径比、木质化程度、健康程度、植株养分浓度等指达达标。苗木调控技术中,根系调控也很重要。苗木要选择容器苗,有条件采用轻基质无纺布袋容器。容器苗要及时进行截根移床(也可采用化学修根或空气修根法),保证苗木主根不穿袋。苗木出圃后,要进行合理的管护,造林前要提前将苗木调运到造林地旁边背风、向阳和水源充足地,就近管护,适当对苗木进行修剪,采取科学的炼苗技术,以适应当地气候和提高苗木上山造林时的适应性。

2.树种选择与配置技术

碳汇造林树种要适地适树,以乡土优良树种为主。对外来树种必须先进行过科学的试验,保存在极端高、低温状态下能留存的树种。根据立地条件选择生物学特性相符的树种。特别要考虑在干旱、贫瘠环境下所选树种的适生性、抗旱性、根系穿透能力。对部分特殊土壤环境要考虑其pH值,如石灰岩地宜选用任豆树种。以连平为例,一般碳汇造林树种配置选用山杜英、红锥、藜蒴、火力楠、木荷,树种配置比例为3∶3∶2∶1∶1或山杜英、红锥、藜蒴、火力楠、相思,树种配置比例为3∶3∶2∶1∶1,种植后珍贵阔叶树种应达到30株以上,防火林带树种配置为木荷、火力楠,树种配置比例为5∶5。造林时可采用行间混交方式,补植套种采用混交方式,行间混交同一树种不得连续超过3行或3列。

3.造林环节的关键技术

3.1适当密植

笔者所在连平为例,林地中的杂灌生长速度快,碳汇造林树种以阔叶树种为主,树种高生长较慢,易受杂灌影响。为了提高造林成效,一般要适当密植。在笔者具体实施过程中,人工造林密度不低于99株/亩,套种补植及更新改造设计造林密度不低于64株/亩(不包括原有阔叶树)。通过适当密植,抑制杂灌的生长,促进碳汇造林树种的高生长。

3.2备耕技术

整地备耕一般采用割带、开挖大明穴、科学回施基肥回填细土。碳汇造林树种大多属浅根性树种,苗木根系生长较慢且穿透力较弱[3]。备耕前要水平或垂直带状割杂的方式清理林地,带宽1m以上,带内全面清理割除物。林地清理后,采用人工明穴整地。人工造林和防火林带植穴规格不低于40cm×40cm×30cm,套种补植和更新改造植穴规格不低于50cm×50cm×40cm。打大明穴时,上、下两行植穴宜呈“品”字形分布。回土时要打碎土块并清除石块、树根和草皮,回土时先从植穴上方及左右两边深锄表土回填,然后再回心土,当回土至半穴时施放基肥,基肥每穴施放不少于0.5kg复合肥(NPK含量≥30%),并与底土充分混匀,回土至满穴,反倾斜。

3.3栽植技术

栽植应在早春一、二场透雨后的阴雨天进行。栽植时要除去营养袋后,带土轻放于栽植孔中,适当深栽,扶正苗木并在苗木四周回细土,轻提苗后用手把回填土压实,使苗木与原土紧密接触,继续回土至穴面,压实后再回松土成反倾斜状。栽植40天左右全面检查成活情况,发现死株、缺株应及时补植,确保造林成活率达到95%以上。

4.抚育关键技术

碳汇造林的抚育以土壤管理技术为主。土壤管理技术一般是割灌除草、松土扩穴、追肥、培土和补植。割灌除草采用带状或块状方式进行,以植株为中心,带状割灌除草半径不少于1m,块状割灌除草半径不小于0.6m,但要注意保护天然幼树。松土扩穴:割灌除草后,以植株为中心,松土扩穴半径不小于0.4m。碳汇造林林木施肥时,要参照植物施肥中的最小养分律原理,即植物产量受土壤中某一相对含量最小的有效生长因子制约的规律。林木产量高低受土壤里动态变化的最小养分影响,施肥效果呈现“木桶原理”。依据植物施肥中的报酬递减率原理,即在其他生产条件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养分越不足时施肥效果越好,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单位肥料的作物增产量却呈递减的趋势。为提高施肥的效果,在经验施肥基础上,宜科学进行林地测土施肥,参考营养诊断法施肥、生长量预测肥、共用保水剂施肥、菌根法和专用肥法等。根据目的树种的生长情况和生长季节对养分的需求适时施肥。施肥技术包括确定施肥时间、选择肥料种类、测算施肥量,结合林地情况确定科学的施肥作业方法。在施肥过程中,要做好保水工作,因地制宜施用保水剂或覆盖保水。一般而言,追肥时,将肥料追施于幼树周边土壤中,采用沟状埋施,施肥沟位于幼树树冠投影外沿的上坡处,沟深不小于0.2m、宽0.20~0.25m,追肥采用复合肥,人工造林每次每株追肥0.3kg,套种补植及更新改造每次每株追肥0.5kg,然后用土覆盖,以防肥料流失,提高肥料使用效率,确保抚育效果。此外,对于一些干性不强、易分枝的树种和密度大的林分要适度进行人工修枝。一般根据情况对干性不强的侧枝进行剪除以培育主干。对密度大的林分的枯死枝、不良生长侧枝和部分密枝进行去除。对于石漠化干旱林地,部分林地如果有影响目的树种生长的萌芽,要按要求做好除萌作业。对于部分幼树,容易发生病虫害,要做好预防工作。抚育时,还要做好补植工作,确保造林当年成活存率大于90%或保存率高于85%。

5.几点建议

碳汇造林中,要建立以造林成效为考核目标的考评机制,要在现行的造林竣工验收、抚育竣工验收分步式的考核评价机制基础上,建立以绩效目标考核为核心的考核评价机制,做到造一片林,成一片林,真正做到生态空间的有效修复。在资金投入上,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提高标准。在碳汇造林树种研究上,除树种适生性、抗逆性和速生性外,还要将碳储量作为其中一个重点。在规划设计上,注重树种多样性和珍贵树种的较高占比。

6.结束语

综上所述,提高碳汇造林成效,必须以碳汇造林项目的碳汇量最大化为目标,统筹兼顾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才能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建设,应该倡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林业碳汇事业,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黄立新,叶榕标,黄礼祥.碳汇造林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技术措施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3(14):104-105.

[2]石柳,唐玉华,张捷.我国林业碳汇市场供需研究——以广东长隆碳汇造林项目为例[J].中国环境管理,2017,9(1):104-110.

[3]张阳.清洁发展机制碳汇造林优化模型及其价值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