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引导学生个性化自改习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谈谈引导学生个性化自改习作

任巧玲

任巧玲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西脑包第一小学014040

学生自改习作,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思考、反复修正、认识由肤浅逐渐走向深刻并融入了个性的学习过程,其中个体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是重要的。因此教学生自改,我们不能仅满足于皮毛式的修改,如纠正错别字、疏通词句、调整语段等,还应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习作的灵魂,从整体的角度和表达的需要,带着感情往心灵深处走,这样改出来的习作才会富有个性。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个性化自改习作呢?

一、激发学生个性化自改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兴趣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条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这段话阐明了兴趣培养的精细和复杂。一个优秀的习作指导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每一寸培养兴趣的“潮湿的土壤”,想方设法激发学生个性化自改兴趣,变“要我改”为“我要改”。

1.故事激改

如讲王安石、福楼拜、鲁迅等如何反复修改作品的故事,以学生敬仰的大家事例,引发他们对修改的重视与兴趣。

2.现身说改

教师讲讲自己成功的作文或已发表的文章是如何修改的并展览稿纸,或让成功作文的学生谈谈自改体会,以身边的实例,增强学生对自改的信心与兴趣。

3.尝试自改

让学生在自改中品尝“提高”的快乐,并从中产生切身的体会,把重视、信心与兴趣落到实处;引导他们对修改前后的习作进行对比,哪怕只是一点点进步,教师地应大力扶持和激励,帮助学生树立起创改的自信心,并使自信成为他们巩固兴趣的基础。

二、拓宽学生个性化自改途径

1.感悟揣摩中改

请看陈茗同学的习作《别了,我的同桌》,叙述的是与好友分别的事,但写到分别时,习作只是说:“我记得那天下着雨,我对叶子说,我要转走了。”语言简单而又平直,引不起别人阅读的兴趣。习作中还有好几处这样平铺直叙的语段,缺乏细腻、生动的描写,语言显得干涩、呆板。这种情形,在其他同学的习作中也时常见到。经过感悟揣摩,她将这段文字改为:“我对叶子说,我要转走了。这时窗外的雨下得正起劲,看不清雨丝,只觉得四周都是灰蒙蒙的雨帘,到处都是湿淋淋的。”这样一改,语句就饱含不舍、忧伤的情感,事件、景物互衬,给人一种“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的美感。

2.探究反思中改

例如刘华同学的习作《瞧这爷俩》中的片断,原来是这样写的——

一会儿,爸爸又送菜来了,只听爷爷说:“店小二,来两斤老白干儿!”爸爸呆了一下,才喊了一声:“好哩!”接着马上拿来两瓶酒,摆在爷爷面前:“客官,请!”大家笑了。

刘华同学经过反复自读探究,感觉到习作中有描写爷爷、爸爸的语言,却没有形象地写出他们说话时的动作神态来,就好象手持木偶,虽替木偶说了话,却无法使它的神态表露出来,显得干瘪呆板。于是他改为:

一会儿,爸爸又送菜来了,只见爷爷端坐首席,翘着二郎腿,手指敲着桌面,大声嚷嚷道:“店小二,来两斤老白干儿!”爸爸先是一愣,马上回过神来,拖长了调子应了一声:“好哩——”立即从厨房捧出两瓶酒,恭恭敬敬摆在爷爷面前,笑眯眯地说:“客官,请——”大家顿时笑得前仰后合,奶奶连眼泪都笑出来了。

这样自改,将爷爷、爸爸的语言描写与他们的动作神态有机结合在一起,人物活灵活现,跃然纸上,让人读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习作也平添了几分生趣。

3.对话交流中改

如李志同学自改多次的习作《比风景更美的》:

辽阔的云天下面,一条河,一只船。船上安然坐着一位老大爷,手里举着烟,嘴巴微微地张着。就这样一张构图简单的照片,却放在我相册的首页,因为它有着不平凡的来历。

我从小就喜欢摄影。那天,妈妈带我到山明水秀的漓江游玩。这儿的风景多美,远处群山连绵,身旁河水清澈,还有一只小船!我立刻高兴地调整相机。可是,我正要拍摄时,一阵水波散开,小木船划走了。“真倒霉,关键时刻船没了,这怎么照啊?”这下我可急了。正在我懊恼不已时,奇迹出现了,那只船竟又善解人意地回到了原处。夕阳下的船夫脸上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表情。我高兴得直跳,赶紧选取角度。

“可以了吗?”声音很粗重,是船夫在问。

“就差一点儿。”

喀嚓,“今天拍了一张好照片!”我高兴地嚷道,心花怒放。在我的喊声中,小船默默地划走了。妈妈感慨地说:“风景是美啊,可还有比风景更美的。”

我悟出了妈妈话中的意思。那位船夫,当他看到一个陌生的孩子以他和小船为模特儿摄影时,宁可耽误自己的时间,也要满足一个素不相识的孩子的心愿,这样的心灵难道不是最美的吗?我真为当时没能说一句感谢的话而后悔。

可见,往心灵深处走就是引导学生深入体验生活,并把自己的独特感受个性化地表达出来。但它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去挖深,也不是刻意去“做”,而是突出个性体验,强调独特发现、充分表达并持之以恒,使学生养成习惯,把对习作的反复修改看成是习作的一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