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创新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2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创新性

周清

周清(雷波县五官乡中心校四川雷波616550)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学既要依据教材,又不能局限于教材,既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又要灵活运用。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构建多向互动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萌发创新意识,通过教育信息化手段,提高现代人健全素质的语文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终身学习”的未来社会和未来社会对“人”的需要!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体现;创新性

新世纪迫切需要创新性的教育,创新性的教育迫切需要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和高超的教育艺术的课堂教学。21世纪的人才,不但需要有比较全面的素质体系,更需要有不断创新的活力,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快节奏经济社会的需要。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阐明了我们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究竟要培养学生什么素质这一核心问题。其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激发创新动力,形成创新性格。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创新性,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供参考。

1.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源泉

新世纪国家都在建设和谐社会,我们的教育从课堂到课外,个人到集体,学习与生活更应该建造和谐的氛围。但是现在学校里的陈规旧纪多,课堂上的规矩更多。从偏远山区到繁华的城市,各种各样的规矩,把天真无邪的孩子训练成“墨守成规的儿童”。行为上的循规蹈矩必然抑制思维的发展,更不用说有所创新了。学生成了复读机,只有复制的功能,无主动性和自由思考的个性。如此的思维定势,把潜在的创新意识压抑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没来得及萌芽就被抹杀了。我们提倡的让孩子畅想、畅言,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飞翔,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状态。在这种氛围中,多种想法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尊重学生需要和情感,并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及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以达到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构建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如:教学《黄山奇石》时,挖掘教材创造性教育因素,拓展认识,为学生提供想象的契机,丰富课文内容,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的段落结构,提供4种开关方式,自主选择,借助图片,描述作家爷爷未描述的黄山石,仿照如:天狗望月、狮子抱球、仙女弹琴,自己取名的石头名字,充分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为高年级作文打下坚实基础。

2.构建创新性教学结构,萌发创新意识

构建多向互动创新性教学结构,萌发创新意识。①营造质疑的环境,激发质疑的动机。虽然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能力,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倡质疑问难,老师应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就是在从质疑—探疑—揭疑的循环往复转化中得来的。在这个复杂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创造性因素,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每学一篇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预习时,对不懂的地方提问,有疑问的或有不同看法的也可以提出来,在讲解过程中教师也应不断启发提出有创新性问题。教师通过营造良好质疑环境,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机会,通过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从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创造能力。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先从题目入手,设计了这样一个引语: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或有什么疑问?刚说完,学生就纷纷迫不及待地举手提出疑问:什么是精彩极了?什么又是糟糕透了?这句话是谁说的?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这样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自己阅读,很快找到答案,并开始追本溯源,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在这样的教学实践中不难看到,学生一连串奇怪问题就是一颗“创造”的种子,它埋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时刻都在等着萌芽。但这颗奇特而又宝贵的种子只有在教师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下才会生根,发芽,逐渐长成参天大树,教师任何一个不在意或漠视都可能会使它在泥土中腐烂。在这样宽松教学环境中,学生求知欲旺盛,思想活跃,精神饱满,心情舒畅,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学生才能萌发创新意识,渴望创新,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才能形成和发展。②创设交流情境,在“合作”中创新。新课程倡导的“合作”这一学习方式,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基础上,展示个性思维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以“同桌二人小组合作、多人小组合作”等形式在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内进行学习,让学生之间信息和情感在相互交流中产生思维碰撞,实现个性差异互补,使他们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有利于激发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养成。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采用小组学习方式体会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四人小组勾勾划划,读读写写,翻翻资料,你言我语,再结合课件,提高认知兴趣,学生有机会在无戒备、轻松的气氛中听取和采纳见解,自主表达观点,在有限的时间内辨析,取舍评价,知识重组乃至创新。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家乡的美景,长大后如何发展家乡,让家乡变得越来越美丽,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利用求异和求同思维,培养创新思维

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思考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思维的新颖性、独特性、多样性,激发创新思维。如:教学《草船借箭》时,让学生思考:如果三天之内江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计划落空,事情结果会怎样呢?草船靠近操军水寨时,如果操军出来返攻,又会怎样呢?如果鲁肃事前把诸葛亮的妙计告诉周瑜又会怎样呢?这样精心铺设求异路径,引导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解决问题,便有效地培养创新思维,则求异和求同便是创新。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时,指导学生讨论: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从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什么?你还读过哪些像这样开头、结尾的文章?教师如此精心铺设求同路径,引导学生有方向、有范围地去思考,有效地落实创新思维培养。

4.利用教育技术,拓展创新情境

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创设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课堂教学情境,用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引课堂教学。多年教学实践感受到,传统课堂教学是教师通过备课了解知识信息后,把自己所知的知识单向灌输给学生,无论自己在课堂上怎样努力,纵使你讲得唾沫翻天,口干舌燥,滔滔不绝,也收效甚微,更不用谈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了。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辅助教学,并与传统教学媒体恰当结合,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媒体之间等多向互动的立体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刺激,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动脑思索、动口表达、动手操作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协同作战,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要积极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和宽松的质疑环境,充分利用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乐趣,才会吸引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才能萌发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才能形成和发展。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活动,引导创造性学习,在探索和创造性环境下,有效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把“知识”放在问题和现实中,让学生通过一定情景去收集、分析、处理和运用信息,主动地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促使获取知识进行创新活动。

参考文献

[1]语文教材和新课标.

[2]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教育研究,19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