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病变及脊髓损伤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展现状

/ 2

脊柱病变及脊髓损伤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展现状

何思敏

(陕西省西安市红会医院脊柱外科陕西西安710054)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近年来脊柱病变及脊髓损伤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展望。方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实际案例。结果:脊柱病变及脊髓损伤的诊断治疗有了许多思路,值得进一步探讨。结论:脊柱病变及脊髓损伤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并发症的研究尚需继续前行,不断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脊柱病变;脊髓损伤;诊断治疗;并发症;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R6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194(2015)02-0143-01

近年来,我国脊柱病变及脊髓损伤的人数呈上升趋势。直接活间接外伤作用于正常的脊柱或脊髓可导致脊髓损伤。脊髓损伤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损伤,重度脊髓损伤可使人瘫痪。如今,国内外许多学者在治疗原发性和继发性脊髓损伤及相关并发症方面做了许多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现对脊柱病变及脊髓损伤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展现状作一综述,并提出相应的展望,以期为医护人员提供相应的参考。

1脊柱病变及脊髓损伤的诊断

脊髓损伤的分类诊断主要包括脊髓损伤水平和脊髓损伤程度两个方面。脊髓损伤水平的确定是治疗康复目标的主要依据,而脊髓损伤程度的诊断对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制定护理计划和疗效评定具有重要的意义。脊髓损伤水平包括:1、损伤水平:脊髓损伤后保持正常脊髓功能的脊髓节段;2、感觉水平:脊髓损伤后保持正常感觉功能的最低脊髓皮肤节段。感觉测定分为三级记录:0级:感觉消失;1级:感觉减退;2级:感觉正常;3、运动水平:脊髓损伤后保持运动功能(肌力在3级以上)的最低脊神经肌肉节段[1]。运动以肌力指数评估。肌力指数:用徒手肌力6级检查方法对屈肘、伸腕、伸肘、手内在肌等十个标志肌进行肌力测定;4、脊髓损伤区:脊髓损伤水平与脊髓功能完全消失水平之间的脊髓节段。由于脊神经皮节分布的神经纤维3个节段互相重叠现象及几个肌节节段神经纤维共同支配某标志肌,损伤后的脊髓水肿使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在损伤水平以下的1~3个脊髓节段仍保留部分感觉和运动功能。

脊髓损伤程度分完全性脊髓损伤和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口前国际采用两种标准:1、鞍区感觉运动残留标准(saeralsparing,SS);2、脊柱损伤协会标准(AmericanspinalinjuryAssociationASIA)。ASIA标准认为,完全性脊髓损伤指损伤水平以下感觉运动残留不超过3个脊神经节段,不完全性损伤指损伤水平以下感觉运动残留超过3个节段。完全性脊髓损伤必须在脊髓休克期结束后才能确定。脊髓休克系指脊髓损防后,脊髓损伤水平以下运动、感觉、括约肌及全部反射功能立即丧失,临床表现为弛缓性瘫痪、感觉丧失、尿潴留及排便困难、深浅反射全部消失。多数学者认为球海绵体反射的出现是脊髓休克期终止的际志。在SS中,完全性损伤指鞍区感觉、运动的完全消失。不完全性损伤指有鞍区乡觉和运动的残留。鞍区运动残留指肛门拇伸肌、括约肌的肌力存在,但肌力不以ASIA肌力指数测定。经临床实践认为,SS比ASIA标准诊断完全性脊髓损伤更简单且准确。

MRI是现今唯一能够直观脊髓的医学成象手段。X线平片作为首选检查方法,可全面观察脊柱的椎间隙的形态、生理曲度,可以判定棘突的骨折及椎体横突,但是对重叠部位的骨折漏诊率较高;CT对脊柱骨折能够很好显示,可对于脊柱及脊髓周围软组织损伤却不能有效检出;而MRI因为能够多平面成像,清晰地反映外伤后脊髓及脊柱的解剖、生理及病理改变,清晰显示骨髓水肿、韧带及软组织损伤等[2]。对于脊椎损伤,X线平片、CT及MRI均能够作出诊断,但MRI除可以显示椎体及附件骨折、周围软组织肿胀、水肿、出血或血肿形成以外,还能够显示X线平片及CT难以显示的韧带撕裂、椎间盘突出滑脱和脊椎骨的挫伤。所以说,MRI对于脊椎及脊髓损伤的分型能够提示损伤部位、程度、脊髓损伤的程度,最重要的是它能够区分早期脊髓内出血或脊髓水肿,对决定治疗及判断预后十分重要;同时对临床来说,在搬运、检查、手术治疗中的早期固定、早期检查以及检查、治疗中的伤员相对固定显得十分重要。

2脊柱病变及脊髓损伤的治疗

2.1药物治疗

在目前的脊柱病变及脊髓损伤的治疗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药物是甲基强的松龙。有许多研究表明,甲基强的松龙在缺血再灌注过程中,抑制过氧化反应,减少自由基、活性氧来减轻脊柱病变及脊髓损伤。除此之外,此药还可调节血管血流及钠,钙离子的转运等发挥作用。

2.2手术治疗

脊柱病变及脊髓损伤在早期采用内外减压术,通过牵引等椎间植骨融合锥弓内固定稳住脊柱等方法已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潘汉升[3]等人对不同部位及程度的患者采用合理有效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颈椎病变选用标准颈前方胸锁乳突肌内缘通路,胸椎病变选用经胸或胸膜后通路;胸腰段病变采用经胸腹联合通路;腰椎(L2~L4)病变选用腰后外侧切口或经腹膜后入路;(L5~S2后横突旁通路病行L5椎弓根钉和髂骨钉棒内固定)。手术治疗效果:本组42例全部获随访无1例术后结核复发,无1例窦道形成,全部伤口一期愈合;后凸角度矫正满意,最后随访无明显丢失植骨融合时间4~10个月,平均7个月,融合率100%,未发现断钉断棒及松动等并发症,手术结果及预后良好。手术治疗中产生失误的原因主要有:(1)前路手术适应证选择不当;(2)后路手术适应证选择不当;(3)内固定器械选择不妥;(4)单纯椎板切除术应用不当。因此,在脊髓损伤椎管减压手术必须在确保脊髓功能不受进一步损害的基础上进行,对脊髓损伤患者来说,不正确的外科手术治疗可能不如保守治疗。

2.3基因治疗

运用基因治疗是以基因转移为基础,将特定的DNA片段植入到细胞当中,使DNA在这些细胞当中得到表达,生成相应的多肽和蛋白质,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中。神经生长因子基因作为目的基因,神经生长因子在脊髓损伤后通过促进感觉传导通路轴突的再生及感觉神经元的存活,促使感觉功能的恢复。有研究报道[4],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后,脊髓中央管区域侧索的星形胶质细胞可发生去分化而表达标志物Nestin,这些Nestin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在体外可自我更新并能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或神经元,从中表明其具有神经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神经干细胞的存在脊髓内,为修复脊髓损伤提供了可能,也为脊髓损伤后诱导其增殖、迁移和分化以促进损伤脊髓自我修复提供了理论基础。

2.4高压氧治疗

高压氧治疗对于治疗缺氧缺血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能提高血中物理溶解氧,提高血氧张力,增加脑脊液含氧量,促进细胞代谢及细胞损伤修复。王晓红[5]等将大鼠分为高,高压氧治疗组大鼠在每个时间点给予高压氧治疗后即处死,对照组和伪手术组在伤后相应时间点处死。用DNA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标记凋亡细胞,改良的TARLOV评分评估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结果显示,高压氧治疗能够显著减少脊髓损伤后大鼠神经细胞凋亡并改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对脊髓损伤后的神经细胞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2.5细胞移植治疗

细胞移植治疗,移植细胞代替了受伤的细胞,移植的细胞和损伤局部可以分泌神经营养因子,保护神经元,减少继发损伤,目前该治疗方法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娄永利[6]采用神经干细胞移植的方法治疗10例运动性脊髓损伤患者,患者的肢体感觉情况改善明显,而且所有患者术后半年时间内运动功能的评分与术前相比较有显著差异,均有所提高。移植的神经元干细胞可以融入患者的损伤部位并在该部位存活,从而使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得到极大改善。

3脊柱病变及脊髓损伤的并发症

脊柱病变及脊髓损伤产生的并发症有:泌尿系统感染,脊髓损伤患者由于留置的尿管长期在体内刺激,导致膀胱防御机制减退,其感染率相当高;关节僵硬和畸形;呼吸道感染;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应激性溃疡,多发生于创伤较大的患者,由于刺激大,可能会使植物神经功能改变,消化功能紊乱,而发生胃及十二指肠应激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创伤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静脉回流缓慢,长期卧床极易造成下肢静脉血栓[7]。

4讨论

脊柱病变及脊髓损伤的诊断治疗有了许多思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许多并发症的防治还需进一步的研究。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脊柱病变及脊髓损伤以及相关并发症都将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柳晨,孟娜,袁慧书等.CT灌注成像在脊柱病变定量、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12):2199-2201.

[2]袁慧书,刘晓光,庞超楠等.CT监视下穿刺活检在脊柱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8,18(2):85-89.

[3]潘汉升,袁振超,刘汝专,鲍杰,唐晓菊,刘锐,祁文.脊柱结核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手术治疗[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3,09:518-521.

[4]于晓飞,王伯鑫,柯珍勇等.影像学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在422例脊柱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重庆医学,2011,40(25):2506-2508

[5]王晓红,邵彬,王琴,李宁.高压氧治疗对脊髓损伤后大鼠神经细胞凋亡及行为学评分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0,08:935-936.

[6]娄永利.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疗,2012,02:22.

[7]赵亭国.脊柱病变为主的多发性骨髓瘤的外科治疗探讨[D].河北医科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