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制建筑类专业基础课课程调整的目标与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1

四年制建筑类专业基础课课程调整的目标与对策

陈熙

大连民族大学辽宁省大连市116600

摘要:四年制建筑类专业的设置,对建筑基础课程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和挑战。本文总结教学中发现课程设置不足从而提出了四年制建筑类专业基础课程调整的目标以及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四年制建筑专业;基础课程;调整目标;对策

四年制建筑类专业的设置,对建筑基础课程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和挑战,如何运用一年的时间夯实建筑专业基础,为未来建筑专业设计的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素质准备和能力准备,是建筑系一年级基础课程组的主要任务。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现行基础课程的一些弊端,并从学生整体专业素质培养的角度,对课程的内容及教法进行梳理,从而制定课程调整所针对的问题,制定课程目标,以及制定完成目标的大体应对策略。

第一:目标的制定

首先:从基础课课程内容角度来看:

1、此次调整拟解决课程内容设置“重复”的问题。

调整基础课内容与高考考前训练阶段内容重合的问题;

调整基础课内容与其他相关专业基础课内容重复的问题;

2、此次调整拟解决基础课程与其他课程缺少紧密联系的问题。

调整基础课程与下阶段工作室课程内容指向性不强的问题;

调整基础课程与同期建筑系大公共平台课程无支撑关系的问题;

3、此次调整拟解决基础课程内部子单元缺少统一主题且无明显连续性的问题。

基础课程训练缺少围绕的统一主题的问题;

各子单元缺少连贯性,难使学生形成完整设计思维和适应工作室节奏的工作习惯的问题。

其次,从教学方法上来看

此次调整拟解决对我校‘少数民族’生源现状认识不足的问题:我校大部分学生均为“理工科背景”、“零造型基础”的学生,并来自“少数民族边远地区”,面对人文底蕴深厚、兼具东西文化背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理解上有一定困难。

此次调整拟解决基础课缺失与专业紧密结合的文化素质教育问题;缺失针对提升学生感知能力、交流能力、研究问题能力及创新设计能力的具体教学手段问题。

第二:建筑学一年级基础课程目标与方案

在“放眼未来夯实基础开阔视野精益求精”的教学理念指引下,本次调整,运用“整合”“联接”的设计手法,最大限度集约化现有教学资源,服务于“工作室教学”。

调整总目标:整合自身环节、联结外部资源,打造服务于“工作室教学”的新基础课程。

具体目标是:

(1)建设为“工作室特色教学”服务的基础课。

调整宗旨:以现有单元为基础,紧紧依靠设计思维生长规律,发展建构出连贯的四个原型单元群,培养学生连续清晰的设计思维方法及工作习惯,为工作室模式教学提供思维与实践两方面的必要储备。

(2)建设能够“整合同期其他平台基础课程”的基础课。

调整宗旨:课程设置以“问题为核心”串联同期其他课程,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和搜索交流的能力,最大限度发挥整体效应、规模效应,提升整体教学效率。

(3)建设针对少数民族生源特点,提升人文素质,做到“人的升华”的基础课程。

针对我建筑及相关专业生源具有“理工科背景”、“零造型经验”并来自“少数民族边远地区”的现状,调整课程内容应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已有思维模式并与高中知识体系做适当衔接。同时,课程调整应注重用严谨科学的方式展现设计环节,消弭工科学生理性思维与感性创新之间的裂隙。

针对基础课程人文教育环节缺失,学生文化底蕴浅薄、社会理解能力低的现状,此次调整注重将传统文化经典文本与空间设计课题结合,以再现古典名著中的经典空间场景为课题,辅以高水平网络解析、横向其他平台课程,多角度全方位的在设计实践中培育孵化学生的社会观念、文化观念与审美情趣,已达到个人发展与专业结合、人的生存与人的升华并举的基础教学调整目的。网络人文课程资源:以《台湾大学红楼梦导读》欧丽娟、蒋勋《红楼梦》《美的历程》等音频为例。

为更好的实现上述目标,解决目前基础课存在问题,在设计基础课程中引入“原型”概念,意图是通过对通过对自然、社会和专业领域中的一些本源问题的关注和解读,启发初学者的设计思维。引导并帮助初学者在对事物的内在特征、不同事物彼此关联的分析过程中,逐步建立自主研究的意识和习惯。并能够结合世界、本民族的文化背景,逐步产生自己独立的设计思维,为进入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室内设计四年制本科专业基础教学研究.刘少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