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置管与中心静脉置管对照试验Meta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PICC置管与中心静脉置管对照试验Meta分析

张红娟谢燕

张红娟谢燕(通讯作者)

(郑州大学五附院神经内一科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目的:评价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和中心静脉置管(CVC)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检索Pubmed、CNKI、维普和万方数据库,鉴定为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处理,计算两组相关研究指标的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共纳入24个随机对照试验(RCT),总样本量2900例次。PICC组在穿刺成功率、操作时间、血气胸发生率、血肿发生率等共8项指标方面优于CVC组;在脉管炎发生率、血栓发生率方面CVC组则较优。结论:临床应用中PICC较CVC有明显优势。

【关键词】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中心静脉置管

【中图分类号】R4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6-0375-02

长期输液患者,临床上多采用中心静脉置管和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CVC为经锁骨上、下静脉或颈内静脉途径将导管置入中心静脉;PICC是指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使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方法。但对于这两种置管方法在化疗药物使用中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究竟何种更优,目前尚无定论,因此,有必要运用Meta分析法对已有的研究结果进行系统定量的综合分析,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类型为随机对照试验,无论是否使用盲法,将病人分为PICC组及CVC组,研究终点指标包括:穿刺成功率、操作时间、血气胸、局部动静脉、血肿发生率、误入动脉事件发生率、堵管发生率、脱管发生率、血栓发生率、导管渗漏率、脉管炎发生率、导管漂移率、留置时间。排除标准:1、不是随机对照试验,2、试验目的与该研究不符;3、重复发表论文。

1.2检索方法检索Pubmed、CNKI、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检索词: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中心静脉置管、限定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方式为主题中检索关键词,根据以上检索所得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扩大回溯检索。

1.3资料提取由两名评价员独立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逐一交叉核对,并进行交叉核对,如有分歧,通过讨论或向第三位研究者咨询解决。提取的资料包括研究病例数、操作例次及各观察指标。

1.4数据处理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比值比(OR)及95%CI,计量资料采用加全均数差(WMD)及95%CI为分析统计量。首先采用Q统计量检验法对各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以P=0.05为检验水准。

2.结果

2.1检索结果Pubmed初次检索获取3篇文献,中文文献初次检索得到35篇文献,按照以上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扩大检索,未再检出相关文献。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24个RCT。

2.2文献质量评价通过上述纳入及剔除标准对文献进行初步审核,共获得24篇有效文献,24项研究在实施过程中均没有使用盲法。

2.2.1穿刺成功率有17个研究共2003病例次比较了PICC与CVC的穿刺成功率。一次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PICC组的穿刺成功率高于CVC组。

2.2.2穿剌时间本次Meta分析共有,4个研究提供了两组的穿刺操作时间。结果提示:PICC组的穿刺操作时间明显短于CVC组。

2.2.3使用时间共有6个研究涉及683病例次比较了两种置管方法导管的留置时间。分析结果表明,PICC组的留置时间长于CV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4穿刺异常发生率穿刺异常指标包括堵管发生率、脱管发生率、误入动脉事件发生率、局部动静脉损伤率、血肿发生率,有20个研究比较了两种置管方法的堵管发生率,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18个研究提供了PICC与CVC的脱管发生率,分析结果显示:PICC组的脱管发生率低于CVC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有14篇文献对两种置管方法的误入动脉事件发生率进行了研究,合并分析结果表明,PICC组的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4项研究提供了PICC与CVC的局部动静脉损伤率,结果表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4个比较两组血肿发生率的研究结果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5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指标包括血气胸发生率、血栓发生率、导管渗漏率、脉管炎发生率、导管局部感染率、导管漂移率。有16个研究比较了两种置管方法的血气胸发生率,合并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ICC组发生率低于CVC组。有3个研究提供了两组的血栓发生率,分析结果表明PICC组的血栓发生率高于CVC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有5篇文献对两种方法的导管渗漏率进行了比较研究,合并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13个比较两组脉管炎发生率的研究结果显示,PICC组脉管炎的发生率高于CVC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有18项研究提供了两种方法的导管局部感染率,合并结果提示PICC组的导管局部感染率较CVC组低。有5篇文献对两组的导管漂移率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PICC与CVC临床效果的比较分析本次Meta分析结果显示:PICC组在穿刺成功率、穿刺操作时间、血气胸、血肿、误入动脉事件发生率、脱管发生率、导管局部感染率、带管时间八项指标方面明显优于CVC组;但PICC组脉管炎发生率及血栓发生率却明显高于CVC组。由于PICC置管方法是经由外周静脉穿刺导入,外周静脉为可见血管、易暴露;而CVC置管只能凭深静脉血管体表投影进行穿刺,易导致血气胸、误入动脉、发生血肿等。由于PICC导管较长又长期漂浮在血管中,会使血液形成涡流从而易发生微血栓。分析结果还显示:PICC与CVC在堵管发生率、导管渗漏率、局部动静脉损伤率、导管漂移率方面的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综上所述,在长期静脉输入药物时,PICC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CVC。

参考文献

[1]易诗琼.化疗患者PICC与CVC临床应用比较[J].医学信息,2012,25(5):62-63.

[2]费良梅.肿瘤化疗患者PICC与CVC的应用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1):315-316.

[3]柳玉真.PICC与颈内静脉插管在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比较[J].肿瘤防治研究,2005,32(9):582-584.

[4]汪素萍,钟小青,游晓燕,等.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比较研究[J].护理学杂志(外科版),2005,20(8):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