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室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急诊室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张杰

张杰(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10000)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7-0189-02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室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从而减少输液外渗对机体造成的不良后果。方法分析急诊室输液外渗的原因,提出预防输液外渗的方法。结果针对引起输液外渗的患者本身、药物以及护士操作技术等因素,给予相对应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急诊室输液外渗的发生。结论对急诊室静脉输液患者采取相应的预防对策能有效降低输液外渗发生率。

【关键词】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预防护理

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原理将大量无菌液体、电解质、药物由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是临床抢救和治疗病人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护士必须要熟练掌握的最基本的操作技能,静脉输液看似简单,但在实际输液过程中,常常会发生输液外渗,结果是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还影响药物的疗效,所以仔细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1原因分析

1.1年龄因素

1.1.1婴幼儿:婴幼儿由于哭闹、不合作,且血管细、短、不直,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天性好动,不易固定,尤其在关节周围易引起钢针刺破血管发生渗漏。一旦发生外渗又难于表达疼痛的感受,所以小儿外渗多于成人,严重外渗也多于成人。

1.1.2老年人: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容易失控导致注射针头移位;痛觉减退,反应迟钝,皮肤松弛,血管弹性差、脆弱、充盈度欠佳,皮下脂肪薄,不易固定等,容易输液外渗。

1.2疾病因素

1.2.1急性酒精中毒患者伴随情绪激动、谵妄、感觉迟钝、不听劝阻、暴力行为,呕吐狼藉、治疗不合作等等,用头皮针输液,在治疗期间易发生刺破血管、液体渗漏。

1.2.2昏迷、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代谢功能的影响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输液外渗。

1.2.3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且血流处于高凝状态,穿刺回血慢,都难保成功率,易发生外渗。

1.2.4凝血机能差的病人,血凝块对穿刺针周围于血管壁之间的间隙封闭不足,导致药物、血液渗漏。拔针后,局部按压时间过短,血管内药液从针眼外渗。

1.2.5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血管壁损伤大,静脉脆弱,难以穿刺。

1.2.6患者输液时间较长,此期间要去卫生间或者进餐等,需使用输液肢体,常会导致针头脱出、回血、输液管衔接处脱开等意外情况。

1.3药物因素

输入高浓度、刺激性大的药物,如20%甘露醇,5%碳酸氢钠,多巴胺,20%脂肪乳及抗生素等,易发生输液外渗,主要受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刺激性及化学毒性的影响,同时这些也是静脉渗漏损伤的主要因素[1]。

1.4护士责任、技术因素:(1)护士输液技术不够精湛,对不同病人的血管特点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往往不能做到一针见血,而护士反复穿刺却又导致病人血管损伤,增加病人的痛苦;(2)拔针时护士不小心,操作不当,造成病人局部损伤;(3)拔针后未交待清楚按压时间和方法,引起局部出血和肿胀等;没有及时巡视观察输液情况;(4)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

1.5心理因素。急诊输液高峰时患者多,护士劳动强度大,加之患者起病急,多数存在不安、紧张、恐惧心理,患者家属也反复询问,催促。这些都会给护士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影响输液操作的顺利进行。

1.6各种微粒因素。护士配药时注射器针头反复插入橡胶塞;不正确切割玻璃安瓶;切割后不消毒掰开;配药时对不易溶解的粉剂采用敲击;药物放置时间过长和存储环境气温太低等都会增加微粒污染,而微粒污染中产生的玻璃屑、橡皮屑、金属及各种结晶物质,均可损伤血管,导致外渗。

1.7环境因素。急诊输液环境嘈杂,人员活动频繁,容易分散护士的注意力,影响察看,还有气温较低也是渗漏的因素。

2预防对策

2.1掌握药物的性能、使用特点及注意事项,注意滴输入药物的浓度及滴速,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应用留置针建立2条静脉通道.每隔2~3h交替使用,防止造成局部组织坏死;静脉滴入甘露醇时可引起血管走行处疼痛,用局部热敷或提高药物的温度,使血管通畅性增高;用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时,先输入少量生理盐水,确保头皮针在血管内才能滴人药物。

2.2血管选择,<2岁患儿宜选择头皮静脉穿刺,首选额前正中静脉和颞浅静脉,尽量避免选择耳后静脉和眶上静脉。>2岁患儿选择四肢静脉,尽量避免关节处;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宜选择弹性好、粗直的血管。一般不宜采用下肢静脉注射。对需长期输液的患者,应有计划的使用静脉,避免在一条静脉上反复穿刺,穿刺点应从末梢开始,左右肢体交替进行。尽量避免开上肢贵要静脉及其分支,因其对刺激性药物更为敏感,容易发生静脉炎[2]。

2.3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避免反复穿刺造成血管损伤。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针头,必要时做好保护性约束,避免滑脱和刺破血管壁。对长期输液且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可在注射强刺激性药物时,用阿托品针或山莨菪碱(654-2)涂擦,增加局部血流,稀释溶质浓度并中和其酸性作用,可减少渗漏的发生。

2.4选择合理的输液工具,根据患者病情、治疗目的、输入药液的性质,尽量选用最短、最细的头皮针,可减少穿刺时造成的血管创伤,减轻进针时病人疼痛的感觉。特别是对刺激性强的药物,使用头皮针5.5号输液要比用7号的输液出现静脉炎的机会低。针头在血管内尽量减少进行长度,可预防静脉炎3]。

2.5给急性酒精中毒后情绪失控,治疗不合作的患者,用留置针输液具有不易发生刺破血管、液体渗漏、组织肿胀等优势,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减少了患者再次穿刺次数,保护了血管,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

2.6加强护士职业道德,树立“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理念,多巡视慰问病人,特别是危重患者、不合作患者,巡视时要观察输液的滴速,穿刺部位有无肿胀、苍白、疼痛等情况,发现渗漏的,应立即拔针,不要在此处远端再做穿刺,拔针时先拔出针头,再立即用输液贴沿血管纵向按压穿刺点,准确按压针眼2~5min(有出血倾向者增加按压时间),避免药液沿针眼外渗[4]。

2.7做好健康宣教工作,输液前告知患者药液渗漏导致的后果,嘱咐患者输液过程中尽量减少活动,尤其是穿刺肢体,协助和指导患者在输液变化体位时要注意观察的注意事项,并指导患者及家属自我观察,如果出现注射部位疼痛、红肿、烧灼感等不适,要立即按传呼器呼叫。

2.8合理分配护理人力资源,采取优化组合动态调整的原则进行排班,特别是在输液高峰来临时,增加高峰期值班人员,安排穿刺技术较强的人员进行静脉穿刺,以保证穿刺成功率。注意发挥个人的工作特点,有利于各岗位的良性快速运转。

3小结

综上所述,液体外渗是护理操作中的常见不良并发症,只要有静脉输液,就会有药物外渗,而处理药物外渗最有效的方法是防止外渗的发生,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树立静脉治疗安全意识,高度重视不典型外渗,及时发现、积极处理。我院急诊科2011年自从采用了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发现渗漏时,积极干预,有效降低了药液外渗对机体组织的损伤,提高了护理服务满意度,避免了护患纠纷。

参考文献

[1]王艳,陈慧敏.静脉渗漏性损伤的药源性因素分析及其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9,24(7):95.

[2]王艳.循证护理在甘露醇输注所致静脉损伤防护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4):25—27.

[3]刘卓,李艳梅.静脉输液方法的改进与技巧[J].临床肺科杂志,2005,10(2):268—269.

[4]戴勤,刘丽,尤国美.化疗静脉渗漏的系统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9):749-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