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胶海绵联合丁香油碘仿糊剂治疗干槽症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明胶海绵联合丁香油碘仿糊剂治疗干槽症的疗效观察

郭赞斌

郭赞斌(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口腔科广东新会529100)

【中图分类号】R781.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6-0143-02

【摘要】目的观察明胶海绵联合丁香油碘仿糊剂治疗干槽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2例干槽症患者局麻下进行牙槽窝清创后,分别填塞明胶海绵丁香油碘仿糊剂(21例)和碘仿纱条(21例),随访观察其疗效。结果明胶海绵联合丁香油碘仿糊剂治疗干槽症临床疗效显著,使用简单,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明胶海绵丁香油碘仿干槽症

干槽症是拔牙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其实质为骨创感染,其病因较多,多数认为创伤及感染为主要原因,多见于下后牙,占58%—92%,其中以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后最多见。目前临床上治疗干槽症大多采用局麻下搔刮、冲洗创口,局部填塞碘仿纱条,配合抗生素的全身应用等方法。笔者自2006年开始采用明胶海绵加丁香油碘仿糊剂填塞牙槽窝治疗干槽,并与传统的碘仿纱填塞法进行比较观察,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42例患者中,年龄20岁到48岁,男性22例,女性20例,下颌第三磨牙35例,下颌第二磨牙4例,3例下颌第一磨牙。

1.2诊断标准拔牙2—3d后仍有剧烈疼痛,并可向耳颞部、下颌下区或头顶部放射,一般镇痛药物不能止痛;拔牙窝内空虚,或有腐败坏死的残留血凝块,如用棉球蘸取内容物嗅之有恶臭。

1.3治疗方法42例患者均在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下,用挖匙刮除牙槽窝内所有的腐败坏死组织,并用3%过氧化氢棉球反复擦拭和0.9%氯化钠注射液反复冲洗干净,直至牙槽窝内完全清洁无臭味为止,再轻刮骨创面到有血产生。

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各21例。治疗组,用丁香油加碘仿调拌成糊剂状,然后用小块明胶海绵作为载体蘸取糊剂填塞入有血的牙槽窝内,牙槽窝大者必要时缝合,纱球压迫30min,同时给予抗生素口服,3~7d复诊,症状消失或缓解者不需重复上药,也不必取出,因明胶海绵糊剂能自行吸收。对照组按传统方法填塞碘仿纱,同时给予抗生素口服,7d复诊取出。

1.4结果判定良好:经过第一次治疗患者疼痛缓解,第7天随访时患者主观症状完全消失临床检查见牙槽窝充盈饱满,有肉芽组织生成,无坏死组织,无腐败性臭味。有效:经过第一次治疗患者主诉症状有所改善,但未完全缓解,需要第2次或者第3次重复刮治冲洗换药后症状逐渐消失,10d后临床检查见牙槽窝无坏死组织,无腐败性臭味。无效:经过3次或3次以上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或症状加重,局部脓肿形成,甚至引起下颌骨骨髓炎,需静脉给予用抗生素治疗后症状方能控制者。

2结果

治疗组21例病例中,有18例患者效果良好,3例患者有效,0病例无效。而对照组21例中,10例患者效果良好,7例患者有效,有4例患者完全无效。经卡方检验(SA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两者总有效率(效果良好者+有效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效果良好的患者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干槽症一旦发生,表现为剧烈的疼痛,而且一般的止痛方法没有明显效果,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干槽症治疗的主要目的是迅速止痛,减轻病员痛苦。为达此目的,治疗的关键在于彻底清创以及隔离外界对牙槽骨的刺激,并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干槽症的传统治疗方法是彻底清创后填塞碘仿纱条,10d后新生肉芽组织生成,取出碘仿纱条待其自然愈合。填塞碘仿纱条时宜先将其一末端置入拔牙窝底,然后将纱条逐步严密填入,最后将另一末端沿窝壁尽量填入深处,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碘仿纱条脱落。严密填塞碘仿纱条起着隔绝外界刺激与防止口腔细菌侵入的作用,并能促进炎症的及早消退和肉芽组织的生长。但是其不足是症状缓解慢,治疗周期长,放置10d后还要重新取出,过程比较麻烦,并且纱条易脱落。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预防阻生智齿拔除术后的干槽症采用多种方法作过研究:如药物填塞牙槽窝;不同药物与明胶海绵组合制成复方明胶海绵置入拔牙创等。

本文笔者尝试用明胶海绵联合丁香油碘仿糊剂填塞牙槽窝治疗干槽症,效果良好。丁香油具有较好的安抚止痛作用,因此在彻底清创后,应用该药可使患者的疼痛迅速得到缓解;而碘仿具有凝固蛋白质,杀灭细菌,防腐消炎的作用,且在上述丁香油膏碘仿糊剂中,碘仿可缓慢释放,作用持久,并能促进拔牙窝内肉芽组织生长。止血明胶海绵可促进凝血,确保血块的形成并堵住牙槽窝,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同时也可防止食物残渣进入拔牙创内和隔绝外界的不良刺激。三者联合应用填塞牙槽窝治疗干槽症,操作简单易行,经过与传统方法填塞碘仿纱条的疗效对比,前者显效快,能较快减轻患者疼痛症状,而且能减少患者复诊次数,不用复诊换药。因此,笔者认为明胶海绵联合丁香油碘仿糊剂治疗干槽症疗效肯定,是临床治疗干槽症又一种新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邱蔚六,张震康.腔颌面外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2-84.

[2]史宗道,王晓娟.口腔临床药物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3]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89-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