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乙红霉素的药物特点与临床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琥乙红霉素的药物特点与临床评价

张睿祯

张睿祯

(西安利君制药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安710077)

【摘要】目的:通过新生儿喂养在小剂量琥乙红霉素不耐受治疗情况,分析琥乙红霉素的药物特性和临床评价。方法:48例不耐受的新生儿,随机分为24组别,其中治疗组24例。分别用小剂量红霉素针剂,每次3~5mg/(kg#d)加入5%~10%萄葡糖注射。结论: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方面,小剂量红霉素具有有良好疗效。体现出琥乙红霉素来更好的药物特性。

【关键词】琥乙红霉素药物特点临床评价

【中图分类号】R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9-0153-02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常见临床反应为呕吐、奶量不足、胃潴留、喂哺困难的情况,这些情况影响患儿生长。但是,治疗中,完全静脉营养价格贵。并且,容易导致肠黏膜萎缩,伴随着乳糖酶缺乏情况出现。所以,对于新生患儿要尽早肠道喂养,缩短静脉营养时间。本文主要通过对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疗效,来进行琥乙红霉素的药物特性和临床表现进行评价。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2009年5月到2010年12月期间,某院的新生儿48例。分成治疗组24例。这其中,男14例,女14例;对照组24例,男12例,女12例。早产儿9例,小于胎龄儿7例,低出生体质量儿5例,围生期窒息23例,缺氧缺血性脑病19例,胎粪吸入综合征6例。两组临床结果资料。病例表现如下:1.胃潴留;2.频繁呕吐,每天超过4次以上;3.胎龄34周以上,除外胃肠道先天畸形;4.奶量增加困难;5.腹胀。

1.2一般方法两各不同的测试组,在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红霉素针3至5mg/(kg#d)加入到5%至10%浓度的葡萄糖注中,缓慢静滴,1次/d,7~10d为1个疗程。

1.3疗效评定在两组进行对比期间,每日记录患儿的情况,包括奶量、胃潴留(鼻饲患儿)、呕吐和大小便情况,同时进行肝脏功能的监测。

1.4统计学处理本次所有研究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检验结果均以(x-±s)表示,数据间比较采用t进行检验,对于不同时间点的ISQ值运用方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均用百分比表示,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不耐受新生儿的喂养临床试验中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如下两表所示。

3、结论

琥乙红霉素在药物特性方面,具有抗菌性。红霉素肠溶剂型的酯化产物,在经吸收入血后,活性成分是红霉素。在人体的体内,与细菌核糖体505亚结合,阻断了转肤作用的实现,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形成。[1]体外抗菌表明,对红霉素比较敏感的细菌有化脓性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百日咳杆菌、消化球菌、丙酸杆菌等。同时,也有对琥乙红霉素敏感度比较差的细菌,他们是大肠埃希菌和甲氧西林菌等。有些细菌具有良好的抗生素后效应,典型的是甲氧西林敏感金葡菌。琥乙红霉素在临床试验上耐药率较高,这主要是因为大环内酯类临床应用的增多。例如,上海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曾经进行过一份革兰阳性球菌的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MRSA,520株)和甲氧西林敏感金葡菌、以及甲氧西林耐药阴性金葡、粪肠球菌对红霉素的耐药率是35.7%,58.2%,76%,80.4%,临床分离出的金黄色菌、溶血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共390株,耐药率可以达到70%。肺炎链球菌细菌分析显示,细菌对红霉素为主动外排机制。[2]琥乙红霉素的药物特征在药代动力学方面也有体现。口服被胃肠道吸收后,受剂型的影响,出现酯化结构。红霉素类血药浓度差异大。被人体吸收后,约69%的酯化物水解,变成活性红霉素。进食的时候,可以实现琥乙红霉素的吸收。健康志愿者给药750mg之后,1.5h可以达到药峰浓度,峰浓度值为0.869/ml。红霉素分布到体液中,维持时间较在血清中长。[3]血透、腹透均不能将体内红霉素清除。当肝功能不全的人使用本品时,血峰浓度高,达峰时间短,药物排泄较慢。在口服常规剂量后,在扁桃体、胸腹水、前列腺液等,都可以实现达到有效浓度。需要注意的是,肝病患者和孕妇最好不选用此类药品。红霉素经过母体,可通过胎盘进人胎儿的血液循环。虽然动物实验显示,红霉素没有致畸和不良反应出现在生殖系统中。但是,孕妇还是要慎重使用,因为红霉素会在乳汁途径排出。为了保证胎儿的安全,哺乳期妇女要停止琥乙红霉素的使用,或者对婴儿停止哺乳。

琥乙红霉素在临床评价也具有一些不同的特征。琥乙红霉素是红霉素的相同结构药物的被改造后的产物。并且,在临床上广泛使用。通常,作为青霉素过敏者的替代药物。琥乙红霉素治疗下感染:革兰阳性阴性菌感染、非典型病原体感染等[4]。对衣原体感染的治疗有不同的效果。汇总50例非淋菌性尿道炎进行疗效观察[5],入选病人在原学检查核实后,观察时琥乙红霉素使用量为每次500mg。一日四次,疗程为10天。一个疗程治疗结束后,痊愈率为72.0%。这说明,病原学转阴的治愈率可以达到76%甚至更多。琥乙红霉素在外科伤口感染和中耳炎、外耳道炎的治疗方面也有好的疗效。琥乙红霉素也有一些不良的临床反应。常见不良反应主要存在肠道方面。[5]临床上会出现呕吐、恶心、腹泻等症状。还有一些比较少见的反应,例如,黄疸、发热、皮疹等。这些不良的临床反应虽然发生率比较低,但是也应该在医学研究上引起注意。

参考文献

[1]李晓玲,李仙花,郑国初.唬乙红霉素联合脑益嚓治疗小儿慢性咳嗽临床分析_中国综合临床,2005;21(6):566一567

[2]刘晓淡,施安国.我院2002年门诊急诊抗生素不合理处方分析.中国药师,2007;(l):49一51

[3]朱建国.唬乙红霉素不良反应文献分析.抗感染药学,2005;2(4):182一183

[4]陈萍,张泰松.唬乙红霉素的不良反应.海峡药学,2004;166):139一141

[5]林琴,余更生.唬乙红霉素与抗组胺药合用引起心脏损害.中国药学杂志,20(场;41(l):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