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1-11
/ 1

主动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李日亮

李日亮山东省栖霞市大庆路学校265300

摘要: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课程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和欲,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积极进取精神。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关键,即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就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学习及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即主动学习,它是相对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而言的。自主学习的动机是内在的,不是外在因素强加的,有了兴趣,学习活动就变成了一种乐趣,学生才能自主学习,并养成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激发动机全程参与启迪思维保证时间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自主学习即主动性学习方式,它是相对于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而言的。自主学习的动机是内在的,不是外在因素强加的。自主学习是建立在学习兴趣之上的,有了兴趣,学习活动就变成了一种乐趣、一种享受,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自主学习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学习责任。从宏观上讲,个体学习和成长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从小处说,个体的学习和成长与自己的生活及生命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应从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其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笔者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体会和做法。

一、明确目标,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目的是指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或目标,而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因,是决定学生实现学习目的的重要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动机可分为四种类型:

一是为了取得好成绩,不落后,或为了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表扬而努力学习的;二是为了履行组织交给的任务,或为了集体荣誉而奋发学习的;三是为了个人前途,为了升学和将来出路发奋学习的;四是为了祖国的前途、人民的利益而刻苦学习的。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第一、二两种类型,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育内容,采取“近抓当前的优点,多表扬、多鼓励;远抓宏伟目标,树立远大理想”的教育,使学生把当前的学习目标与未来的远大目标联系起来,既能爱学语文、乐学语文,并满怀信心地主动学习,又能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学习。

二、启发引导,全程参与学习

学习活动的优化程度,主要取决于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水平。我认为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应从两方面入手:

1.参与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的出发点。教师应力求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使学习目标明确化、清晰化、具体化,让学生知道本节课“我应该学会什么”、“我想学会什么”、“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知识是难点”等等。

2.参与学习方法的选择。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实现学习目标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方法的选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释疑答难,启迪积极思维

1.巧设疑问。教师要善于设疑,善于在教学中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的思维聚集在“疑”处,激起他们的探究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2.适时释疑。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适时释疑,即把握释疑的时机。学生正处于主动、积极的探索中尚不需要帮助时教师便进行讲解是不对的,而时机到了教师该讲却不讲便失去了最佳时机。因此,教师要把握好释疑的时机,充分创造使学生能利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机会,或从学生自己熟悉的事物等方面来思考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3.鼓励质疑。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因此,教师要敢于开放课堂教学,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启发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和习惯。

四、合理调控,确保学习时间

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感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自主学习,为他们的动脑、动口、动手留有足够的时间,使之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保证读书思考时间。读书和思考是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整体,只有二者有机结合,学生才能入情入境,更深刻地领悟语文的精妙之处。因此,教师必须在学生自由且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其独立思考,把自己置于具体的情境中去读、去想、去体验、去感悟。实践证明,科学、合理地安排读书自悟的时间,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2.保证讨论交流时间。讨论交流需要有充分的时间,其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或同桌研究,或小组讨论,或集体辩论等等,其目的在于人人参与、各抒己见、共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当好“主导”角色,参与讨论交流,及时捕捉各方面的信息,合理调控学生讨论交流中发现的问题,促使讨论交流不断向纵深推进。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