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德育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1-21
/ 1

浅谈小学生德育的策略

李睿

李睿(曲麻莱县二完小青海曲麻莱815500)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用来调整个人与他人以及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行为总和。小学生所接触的社会圈子主要是学校和家庭,因而老师、同学和家长也就成了他们交往的主要对象,好奇和好思则是他们的主要心理特征。“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人们总是这样说孩子们。现今在讲求高学历,高技能,追求升学率、优秀率的时代,从新闻媒体中却不时的可以看到某大学生杀死父母,这么高学历的人怎么能做出这么违逆的事呢?这就要重视对孩子的道德培养的必要性了。道德培养与小学阶段的启蒙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搞好德育工作是小学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根据小学这个特殊的年龄阶段的教育对象的认知特点,和对外界信息接受能力来确定德育的内容和要求。小学阶段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为了让小学生乐于接受让他们感到抽象的道德理念还需要一些教育策略。

1.确定德育内容,力避形式,讲求实效

当代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大多数生活在家长的“给予”之中。家长给予物质经济的扶持,这样往往养成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惰性习惯。骄横之气也随之潜滋暗长。因此就小学生而言,道德准则应以戒骄戒躁和坚持天天向上为中心内容。

首先必须把戒骄作为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整个小学阶段教育目的不仅是为了提高知识水平,更为了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懂得他们是社会群体的一员。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模拟实践活动。例如让孩子们模仿做一天老师,让他们像老师那样工作一天——批改作业、备课、讲课、处理班级事务。让他们真实的感受老师一天的辛劳,孩子就会有所感触从而尊敬老师爱戴老师。也可以让孩子们模拟父母每天除了工作之余还得照顾孩子的生活琐事。只有让孩子感受到那份辛苦,才懂得珍惜父母为他们付出的辛劳,而摒弃“人人都应该为我”的自私心理。当孩子从小懂得关爱身边的亲人了,这种人格的养成就会使他去关爱身边的所有人——亲戚、朋友、同学、路人……教师在教育方法上以表扬和鼓励为主,注意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积极评价,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少年儿童无论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都有比成人更强的可塑性,只要教师能根据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努力摒除他们身上的一些不良习惯,他们就一定会沿着优良的道德教育轨道不断前进。

2.结合当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不同的形势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2.1课堂发挥主渠道的作用。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首先自己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好的思想、好道德、好作风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教师循循善诱,耐心引导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广泛对小学生宣讲共产主义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通过讲中国从古至今的很多美德故事,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

2.2重视家庭熏陶作用。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不单纯是学校教师的任务,家庭对孩子的道德熏陶特别是父母对孩子的道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有很多人认识不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总觉得教育就是学校老师的事,其实孩子和父母才是最亲近的人。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还有些家长教育孩子的一套和自己的行为恰恰相反,言行不一;还有家庭中夫妻我行我素,闹不团结,他们根本不考虑家庭矛盾对孩子的影响后果,一个家庭团结向上,和睦友爱,夫敬妻贤对孩子的道德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反之则对孩子道德修养的消极影响也是触目惊心的。这些影响都将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一旦形成,将很难改变。关于家庭熏陶这块呢,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多交流达到配合一致。

总之,当代小学生道德教育学要不断探索道德教育规律,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革教育方法,才能真正做好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