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构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如何建构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

赵会英

笪河北省邢台县晏家屯中心学校赵会英

那么,如何建构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下自己的观点:

1什么是个性化阅读教学

个性化阅读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的阅读。究其实质就是要求教师重视、珍视阅读教学中阅读主体(学生)对客体(文本)的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并为之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即条件、机遇氛围,让阅读成为个性释放的过程,让阅读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的质量。个性化阅读要求教师注重的决不是松散、无序的课堂氛围,更不是貌似民主的“形式化”读书方法,那种你想怎样就怎样,你喜欢什么方式就什么方式的阅读教学决不是真正的个性化阅读教学。抛开阅读主体(学生)对文本多元化的见解和感受,空谈多样化的个性阅读方法,就是对个性阅读的舍本求末。在个性化阅读实践中,教师既要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用生动活泼的阅读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要引导学生对文本“生成”多元的认知和感受,真正抓住个性化阅读的实质。

2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

2.1教学设计策略。变教本为学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个性化阅读教学理念下的教材处理必须坚守“两个原则”、“四点要求”、“六种方法”。

两个原则一是以标准为纲,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必须遵循《九年义务语文课程标准》;二是以生为本。处理教材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据此进行合理有效地重组和整合教材,并能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注意挖掘教材中的直观因素、情感因素和想象因素等。

四点要求一是巧,即教材处理要巧妙,要能抓住教材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巧妙因素作巧妙处理;二是新,即教材处理有新意,要有创新的地方;三是精,即在处理教材时要注重提取教材中的精华;四是活,即在处理教材时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既不能游离于教材又不能囿于教材的桎梏,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树立“借用”观念,合理地去驾驭、开发、活用教材。

六种方法一是品,能抓住语言文字的七要素(音、形、意、道、境、情、采)进行品析揣摩,嚼出文本的真滋味来;二是补,能抓住文本的简约处、空白点和延伸点增补教材,使教材更丰盈,更厚实;三是联,“联”即联系,要注意实现文本间的联系和教材与生活的联系;四是删,删去教材中非重点的内容,以求课堂教学更有效地去落实教材重点,解决教材的难点;五是调,指调整,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调整教材,实现教材之间的优化组合;六是融,即适度地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实现多学科间的交融和多文本的整合。

2.2教师引导策略。淤选择开放的话题。在教学中要注重对问题的设计,注意选择开放的话题,拓展“问题的空间”,不能在低效、狭隘的话题空间里让学生因为去追寻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而遏制了个性的张扬。这种开放的话题可以是在形成期待时、填补空白时、探求文意时、评价人物时、品味语言时。于激活学生的积累。首先要激活学生的语言积累,要在潜心地揣摩中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之精妙、之神韵;其次要激活学生的表象积累,须以“勾连生活”、“直观演示”、“媒体渲染”、“语言描述”等多种有效的方法激活学生的想象或联想,将语言文字还原为语言形象,变语言的感知为形象意境的感受,使文章所描绘的人、事、景、物立体丰满起来,活生生地“站立”在学生思维的屏幕上;再次要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要有意识地以教材文本为轴心向生活相关的领域拓展,使语文教学形成一个“辐射型”的整体网络结构,架设一条沟通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铺垫,以此来强化对这些知识的感悟和掌握。盂挑起“矛盾冲突”。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引发认知的冲突,激起思维的矛盾,在“学、问、思、辩”中张扬个性,提高思辩能力。挑起思维的矛盾冲突可以是语言文字上的冲突,可以是表现手法上的冲突,可以是情意层面上的冲突,还可以是理解层面上的冲突等。榆引导敢于求异。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树立独立、自信的意识,不满足于“从众”、“趋向”与成说,不人云亦云,乐于表达与众不同的看法,乐于表达对课文理解的不同见解,或者是乐于与同伴分享新的发现,启发他们对文本进行自主性分析与建构。在这里关键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地探究和多角度地深入思考。虞突出因势利导。教师首先是要关注生成,合理引导,要能正确地判断学生思维的“节外生枝”和“偏离轨道”,既要保护好学生的个性见解和创新思维,又要把握好个性和共性的平衡点,注重文本价值的取向。其次,要在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拓展空间,有效铺陈。要能抓住课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诱发点”来拓展文本的空间,为学生构造一个立体、多维、丰满的语言环境,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思维。再次,要注重勾联、避“乱”避“浅”。要谨防课堂教学的无序与散乱,教师要能提炼出一条研读的主线,像串糖葫芦一样,抓住学生语言的“枝枝节节”,联起文章的“主旨内涵”。